机构缘何继续悲观?


 

从3000点政府救市,到2500点新华社社论,市场没有因为政策面利好而出现大规模上涨,基金等机构仍是卖出多于买入,在所有的反弹行情中采取的行动就是减持,根源是还是由于对市场长期趋势的悲观,总体判断经济发展进入长期衰退波段,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改革开放30年来前所未有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资源约束的根本性挑战,而当前又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升级,那么在能源短缺的基础上经济回落的速度和幅度都要大于经济发达的国家,特别是调整幅度要大于生产工艺链已经成熟的先进国家,资源刚性约束对生产经营带来的成本压力还没有完全释放,虽然成品油和电价上调了,但当前成品油的价格也仅仅是香港和北美地区的一半,成品油价格上调的空间仍然存在,电价上调的空间也仍然存在,这都是推动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个预期的存在,企业的经营表现进入趋势性下滑成为机构的明确预期,PPI(工业产品出厂价格的涨跌幅度)不能有效下降,现在PPI大涨而CPI稳定,基本可以判断PPI上涨早晚会传递到CPI,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不会有效缓和,政府的主要决策就必须放在应对通货膨胀上,相信7月17日出台经济数据后,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宏观紧缩政策不会很快放松,房地产和金融受到的压力反而会越来越紧,只要通货膨胀不解除,紧缩政策就不会改变,通货膨胀超过4%,就是牛市的大敌,两者绝对不会并存。 

           机构要做大的布局,一定是基于宏观基本面根本性转折,这个转折在2008年不会看到,而且在2009年的上半年更加突出,市场的趋势性下跌至少还有一年的时间,当前只有交易型机会而没有投资性机会,大多数个股在反弹时仅仅是10-20%的空间,对于机构资金来说,上亿的资金一旦配置进入,这个利润空间就消失了,对于赔率太大的游戏,机构自然不会贸然参与。我们在分析了周三公布的经济数据后,可能也同样会面对大盘反弹空间的校正问题。

           如何看待宏观经济层面上出现转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在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上寻找到突破口,创新活动总是逆周期而行的,这个部分的行业景气会逐步提高,特别是针对资源短缺可能性的弥补上,节能和环保这两个产业,对能源的节约比替代能源更具有迫切性和可能性,这也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所在,可惜这方面企业和国家的支持,还是非常有限,但毕竟让我们看到了行业的曙光,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对节能环保的跟踪,将继续强化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