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宏观调控基调理由还不充分


  改变宏观调控基调理由还不充分



  进入2008年,中国先后遭遇雪灾、地震,楼市冷清,股市下跌,银根紧缩,出口不畅,中小企业压力骤然加大, 宏观经济正沿着调控预期方向运行,改变调控基调的理由还不够充分。

  7月17日,多方关注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浮出水面,从上半年10.4%的GDP增幅和7.9%的CPI增幅来看,目前宏观经济仍处于较高增长和较高通胀区,因此预计下半年宏观调控的基调不会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依然较快,也不适宜放松货币政策。今年年初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减慢,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冰雪灾害和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也给经济运行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客观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制定合适的调控政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较大,以及由物价上涨引起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引致经济增长回落。由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低收入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明显减弱。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必须从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稳定物价预期等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同时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起落。

  实行从紧货币政策,适时适度灵活调整信贷政策

  一是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这轮价格上涨不是需求拉动型的,而主要是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的通货膨胀,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控短期需求,对抑制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很大的作用,对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的直接抑制作用非常小,但从紧货币政策将通过遏制货币过快增长,提高资金使用成本,抑制投资需求,防止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转变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稳定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

  二是在严格控制货币投放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灵活调整信贷政策。在信贷规模严格按季度、按地区控制下,信贷大多投向了大企业、大城市,效益好就业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贷款,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部分企业资金链条绷紧,为防止投资出现大的起落,应灵活调整信贷政策。

  三是加强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引导。许多国家通过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或提出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名义锚来稳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我国还不会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但可以通过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或预告通货膨胀水平,适时引导预期。同时,一旦通货膨胀偏离物价目标值过大,应及时说明偏离原因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增加宏观调控政策的透明度和预见性。

 下半年,宏观经济工作应继续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在总体上继续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握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和节奏,加大稳健的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保障民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有效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特别应防止出现经济增长速度过度减缓而物价水平仍然居高不下的情况。只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坚持科学发展,就能战胜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困难。

  根据目前形势的特点,当前宏观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控通胀、改价格、稳金融、抓农业。

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定调 北大教授上书称宏调应平衡

中国在经济增长和通胀间走纲丝

党报透露下半年调控四大思路

《人民日报》谈经济:正确估计形势 把握调控重点

宏观调控基调不会明显改变 政策操作灵活性或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