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琴的“仇和式教改”


     现在的中国,学前教育还未被列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国家似乎也没有把学前教育当作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很多城市不仅没有增加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反倒以所谓“社会化”和“公平化”的名义,试图把过去形成的并不完善的幼教体系市场化,要把公立幼儿园这一公益性事业关停并转、出租出售。政坛明星仇和就是学前教育市场化的急先锋。几年前,他主政的江苏宿迁就将全市337家幼儿园全部改制为民营,一度出现教师收入下降,师资流失等现象。然而,“仇和式教改”依然是他不变的痴情。

       这不,仇和在主政昆明以后,今年2月26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就联合下发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这标志着“仇和式教改”在昆明开始启动。根据文件精神,学前教育改制这一块被政府部署为首要目标,总体任务是,到2010年民办学前教育比重要占到90%以上。(3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此举一出,争议之声四起。尽管赞成者有之,认为仇和的举措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化;然而反对者更多,认为这样的改革过于强调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过于依赖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没有真正将幼教纳入公共产品的范畴;不过,虽然议论纷纷,但仇和的改革原则是“不争议”,于是,“仇和式教改”照样还是在昆明展开了。

  在昆明,仇和凭他的铁腕和权力,其“仇和式教改”也许可以在“不争议”中展开,但这种“不争议”却是非常可怕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权力的专制思想。如果其教改的大方向没有出现偏差侥幸教改能获得成功还好说,如果大方向从根本上就出现了问题,却一味提倡什么“不争议”,不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等教改走进了死胡同,他仇大人可以不痛不痒地检讨几句,而成千上万受到损失的老百姓利益,谁又来补偿呢?又怎么能补偿得了呢?要知道,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改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仇和式教改”不但会在昆明产生影响,也很可能会在全国带来一定的“示范效应”。 今年3月,听说幼儿园要从公办改为民办,由于担忧现有待遇无法保证,深圳22家公办幼儿园的老师集体停课。谁又能说,深圳的这一事件与“仇和式教改”的“示范效应”一定没有必然联系呢?

   “仇和式教改”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把学前教育市场化以后,私立幼儿园是日渐增多,政府的财力和精力可以不用多关注这块教育了。但时下中国的私立幼儿园,基本上是以牟利者居多,不仅费用高出城市居民的正常开支限度,而且教学质量缺乏保证。因此很多人对私立幼儿园不信任,宁愿交高额赞助费(北京的幼儿园入园费今年最高的已达10万),也要设法把孩子送到公立幼儿园。而公立幼儿园本身已经得到了政府的教育拨款,再接收这些天价赞助费,这不是在光明正大地搞腐败吗?再看看那些最容易购买到公立幼儿园就读资格的,不是大权在握的官场中人,就是腰缠万贯的大款老板,亦或就是那些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亲朋好友。而市民阶层中的低收入者和农村儿童,那就对不住了,只能随着日渐高涨的天价收费而“望园兴叹”,甚至得不到学前教育,人的不平等可能由此就会形成。办法也不是没有,那只有让更多上不起幼儿园的孩子的母亲做一个专职母亲,放弃工作专门在家教子,但不知那么一来,国家和城市要浪费多少人力资源了!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一味把学前教育推入市场,那是非常愚蠢的,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弥补的。科学研究表明,6岁以前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对学前教育每投入1美元,日后能获得17美元的收益。因此,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学前教育都被视为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福利性。富有远见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加大公共开支,把学前教育当作实现社会公正、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优先策略。

     就拿英国来说,英国政府于1995年实施向所有4岁以上儿童提供1000英镑的学费券计划,供家长在公立、私立或义务学校为子女购买3个学期的学前教育。1997年,英国实现全国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一年免费学前教育的待遇。之后,英国政府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对幼儿进行不同程度的学前教育补贴,低收入家庭得到更多补助,以实现教育公正,而择校则由家长自主。去年3月下旬,英国政府决定未来4年的教育经费增长率超过通货膨胀率,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6%以上,学前教育是其中强调的部分。到2010年,英国将新建3500个幼儿中心,国家承担的幼儿免费教育将从目前的每周12个半小时延长到15个小时,之后向每周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的目标迈进。

  而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现实却是非常严峻的,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极大地忽视了,成为我国各级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200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近6000万3岁―6岁的儿童,只有2179万人入园就读,入园率仅为36.3%。我国幼儿教育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2%―1.3%的水平,这一比例在巴西是5.1%,墨西哥是8.9%,泰国是16.4%。

  著名学者杨东平调查说,城市地区的入园率虽然较高,但由于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面临体制不健全、管理混乱、收费畸高、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上幼儿园的费用普遍超过上中小学的费用,并出现了不少“天价”幼儿园。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还基本停留在空白或粗放型阶段,大量留守儿童缺乏监护和教育的现象不容忽视。

  就中国的现实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学前教育不能由政府推给社会实行市场化,政府必须及早从社会“收回”,将其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以便更好地普及和发展。从这点来说,“仇和式教改”将学前教育全部推向社会的教育改革,不过是乱弹琴,在瞎胡闹,它不但忽视了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抛弃了教育的公共属性。其实,理性而成熟的做法也许应该是,政府必须大力投入公办学前教育,即使有民办力量介入学前教育,都必须依法保障儿童的“入园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保证人人生而平等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事实上,发展学前教育,已经成为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新话题。2006年,全国“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列入“适时抓紧制定学前教育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重视学前教育”;2007年11月,教育部将学前教育立法纳入了今后五年的立法工作重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又有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快了,学前教育的冬天就要过去了,乱弹琴的“仇和式教改”不过是这个冬天还没有消融殆尽的碎冰沉渣,在瞎胡闹一阵之后,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信吧,学前教育的春天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