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中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困难


郎咸平盘点宏观经济 中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困难
 
 
2008-07-18  来源: 佛山在线
 
 □本报记者 周志慧、李文波
  

  昨日,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现身华南地区最大的钢铁交易市场——顺德乐从。在题为“2008年下半年钢铁形势分析研讨”的演讲中,郎教授表现出他 一贯的敢于放言的作风。他从国内经济、宏观调控手段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入手,直言中国的整个制造行业在特殊的“二元经济”形势下,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论国内经济形势  

  冷热失衡堪忧

  郎咸平为顺德的企业家们做了一个宏观经济“总结”: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真的是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吗?一方面是用在固定资产、基础建设的投资过热,比如桥梁、道路、高架桥、地产等领域,投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出现过冷现象。

  郎咸平认为,对比欧美等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经济来说,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就显得“畸形”。他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 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的,而不是以消费需求带动,导致国内无法有效消化国内制造的产品。因此,中国制造的产品必然要大量出口,企业才能获得生存。大量的 出口,又导致另外一个恶果出现,“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8万亿美元,直接的结果就是汇率的上升。”在这种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频频要求人民币升值,从而 进一步恶化国内出口形势,形成恶性循环。

  论新劳动合同法  

  出台时机欠妥

  郎咸平认为,新劳动法推出的时机欠妥,虽然通过法律确定劳动者权益,其精神和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整个法案的建构缺乏对经济状况的了解”。他 认为,法律制订者一没有经过详细的讨论和论证,二没有经过试点就直接推行该法,在国内经济条件千差万别的情况下推出,是不恰当的。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银根紧缩、新劳动合同法出台等条件下,加上宏观调控、汇率上升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郎咸平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冬天已经来临。

  论国际经济环境  

  金融炒家抬价

  国内经济冷热失调,国际经济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经常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的情况,让国内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国内通胀加上国际通胀,导致企业成本压力剧增。郎咸平认为,目前国际金融炒家通过操纵期货市场,导致包括石油、大米、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 格不断上涨,并且他们完全掌握这些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大宗商品价格已不再是由简单的供需关系决定,而是由国际金融炒家决定。”例如,国际市场上粮食的供 需其实是基本平衡的,而石油有时候甚至供大于求,为什么这两种商品价格背离了供求关系的价格规律呢?郎咸平指出,这是国际金融炒家一手造成的。于是,在获 悉中国要购买大米、石油、粮油、铁矿石这些大宗商品时,金融炒家们就提前抬高了这些商品价格。

  由于定价权掌握在国际炒家的手中,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当然会上升。他还抛出一组数据称,目前外资在华的投资额已超过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5%,这说明中国已成为高度依赖外资的国家。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我们引进了国际通货膨胀,这使国内制造业成本压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