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那读煤矿发生重大透水事故,截止到7月22日凌晨,尚有36名矿工未脱离险境。36名矿工就是36条生命,相关的救援工作仍在紧张的进行当中,但与以往事故后人声鼎沸相比,此次网络上一片沉寂。很多网站都看不到网友的留言,个别网站的留言也仅是聊聊数语。是麻木与冷漠?还是有难言之隐?个中原因,不便详查。
由于多种原因,国内矿难不断,印象中每次伤亡后,一片责备和谩骂,指向多是官商勾结和监管缺失。不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是问题严重到几乎让人绝望的地步,这几条看似永远正确的分析,实际的效果有限。这次愤怒完,下次矿难依然发生。于是再愤怒,还接着发生。愤怒升级,评论猝死。
从小生活在矿区,对矿工有所了解。矿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是客观事实。而煤矿地质条件的复杂,又决定了井下作业是高危工种。大环境没有好转,与其事后同情和追究,不如教会矿工发生矿难后如何生存。一年前,水淹河南陕县支建煤矿,曹百成等一百多名矿工奇迹生还,正确的自救起了决定性作用。发现水淹后,曹百成很快镇定下来,呼喊正下井的员工及时升井,砍断并拽上通风管,撤退到相对安全的地带,仔细分析大水的来源,集中食物和平均分配,节省用电和统一照明,成立自救组织,制定临时纪律,及时监控瓦斯和不断挪位,鼓舞大家情绪,坚持最后一个撤离,杰出的危机处置能力,挽救了一百多条鲜活的生命。
据广西安监部门,百色那读煤矿以前的整改中,瓦斯和顶板问题是关注的焦点,水害防范能力有所欠缺。工作上的欠缺,换来的是灾难。无论欠缺来自那方面,要的可能都是矿工的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安监再上一道保险。2006年1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钾盐矿发生火灾,72名矿工被困井下26小时,全部获救。加拿大法律规定井下必须设有密封的“避险站”,内部有充足的氧气、照明、食品和水,遇险矿工可以在其内独立坚持40小时。“避险站”可以与地面通讯,随时报告井下状况,对加快救援极为有利。所以尽管全国矿难时有发生,但几乎没有人员伤亡。2006年那次矿难,等于矿工在井下休息了26小时。
难以改变大环境, 面对矿难, 着力如何减少死亡, 比愤怒和没有效果的反腐言论更实在!
--------------------------------------------------------------------------------------
补充:
矿难后常见套路: 1) 领导批示,显示重视 2) 统一稿源, 显示权威 3) 有限点评, 显示自由 4) 停产整顿,显示深刻 5) 行政处分, 显示严厉 6) 发放抚恤, 显示关怀 7) 家属平静, 显示和谐 8) 下次仍犯, 再次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