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新一期《商业周刊》中文版(2008年7月),封面文章是《博客冲击波》。这篇文章是呼应3年前同样以新兴的博客浪潮为主题的封面文章。最近,很多人问我:博客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这篇文章有不少内容可以比较好回答这个问题。
的确,与3年前相比,博客的新闻效应已经大大降低,博客的新鲜感,无论对于用户、大众和社会,都已经大大降低。这是任何新生事物都必然的经历。但是,事实上,博客的“过时”恰恰是因为博客开始无所不在,博客开始真正深入寻常百姓。也就是说,博客真正普及了,使用程度上比很多1.0的应用都要活跃得多。
也就是说,作为新闻效应的博客的确过时了。但是,博客的浪潮,以及博客对社会各方面的冲击波,肯定是更加深入。
当然,在《商业周刊》的文章主要立足于博客的媒体特性,文章中也有对3年前观点的反思,其中最大的一点在于社会网络的崛起。所以,“博客”最佳的代替名称是“社会化媒体”。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博客的概念是不是要局限在单纯的文字写作中。SNS、图片、视频等等是不是博客全新的内涵?单纯的写作的博客,将成为更加基础性的应用,就像邮件和即时通讯一样,而不再是为博客而博客的全部。
博客网从一开始就将“博客是网上的家”作为博客的根本内涵,博客网的使命是“让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博客”。所以,博客一定不能禁锢在单纯的写作上。全民博客不是全民写作,让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博客,不是让每一个人天天在网上写作。
所以,围绕博客是“网民在网上的家”这一理念,不断丰富用户体验,创造用户价值。也就是说,博客的内涵必然创新,跟上最新趋势。这样博客既能够不断深化普及,也不会简单过时。否则,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浪潮也是无比残酷的。我们可以真切体验这两年的挑战,及时应对。
博客网围绕大众用户,坚决走社区化道路。将博客网站演变成为体验丰富的博客社区,生活化、娱乐化,不断增强愉悦感,吸引新网民。而博客中国围绕高端,成为国内意见领袖的第一汇聚地。
总之,博客最终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综合用户体验来决定胜负,单一的应用都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已。博客中国也好,博客网也好,挑战是真实的,现实是严峻的,必须回到现实,放低心态,扎实创新。以当年的创业心态,围绕新用户的变化,用户新的需求的变化,跟上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