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是用加速资源枯竭的方法推迟危机
----卢映西与仲大军的经济问题对话
2008年7月
仲先生:您好!
收到您对发钱思路的评论,觉得您又一次提出了很好的问题,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回答。您提出了资源枯竭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许多资源都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担心一旦增大国内需求问题可能会恶化。我觉得这个事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如您早已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中国对外贸易严重顺差,实际上是输出资源换取外国随时可能贬值的纸币,因而是十足的愚蠢之举。那么,如果增加进口我国短缺的资源,将会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犹如以剩余的猪肉换回短缺的牛肉,总比出口猪肉换回一堆花花绿绿的纸片实在。真正需要反对的,是那种所谓“两头在外”的产业。一头进口原料,一头出口成品,利润大头也被外国赚去,留下的只是被污染的环境和血汗工厂中成堆的断手指头。指出其中的荒唐并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不过再深入想一下就会明白,这种蠢事能够持续进行的惟一理由就是该产业能提供就业机会。
但是资源枯竭确实是个问题,只不过它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假如全世界的人都按照美国的生活方式来消费,主要资源马上就会捉襟见肘,这是不需要复杂论证就能明白的浅显道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就是对美国式生活方式的一个预警。那么,我们不走美国式的高消费高耗能的路子,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行不行?只要还是实行目前的市场经济,答案就是不行。因为在这种经济体制中,消费总量只要降下来,失业率马上就会还以颜色。失业是怎么回事?简而言之,失业就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多余”的人,这个社会不知道该安排他们去生产什么东西。这就是生产过剩。所以说,资源枯竭和生产过剩都是问题,但它们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方来说明一下。假设有一个灌满10万瓶水的大水池,任何人都可以到水池取水生产瓶装纯净水出售。显然,资源是会枯竭的:总共只有10万瓶水,用完就没了。但是在水越用越少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常常不能及时反映水的稀缺性。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纯净水的售价只取决于生产成本,而这个成本在大水池的水位不断下降的过程中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直到水用完的那一天,人们才会突然发现,现在花多少钱都买不到一滴水了--按环保人士的说法就是:“地球剩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所谓资源枯竭,就是这一个层次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市场常常视而不见的,这就是仲先生您目光独到之处。
在大水池水位不断下降、纯净水天天正常生产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另一个问题:生产过剩。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生产能力总是大于消费能力的。假如社会一天消费100瓶水,则纯净水生产能力常常会更大,比如说是150瓶。为什么生产能力一般总比消费能力大?因为消费能力受三个方面的制约:生理约束,时间约束和收入约束。生理约束显而易见,时间约束是指消费活动是需要耗费时间的,而我们能支配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消费能力无法突破时间的制约。生理约束和时间约束有其自然规定性,无法通过人为的措施大幅度扩张,而生产能力却可以因为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如分工等)大幅度提高,因此生产过剩现象必然会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至于消费能力的收入约束,一方面由于有生理约束和时间约束的存在,所以人即使有无限的收入,也不可能有无限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可能会有低收入者的基本消费需求受制于收入约束,比如有人需要喝水却无钱购买纯净水,这样的问题才是需要我们在经济理论上加以解决的。
在一个每天有150瓶水产能却只能消费100瓶水的社会中,就业压力已经很明显了。假如为了减缓水资源枯竭的速度,我们提倡节约用水,社会每日用水量减少到50瓶,那就业压力肯定会变得更为严峻。我们看到所有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刺激消费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至今未能解决生产过剩(失业)问题。马克思指出生产过剩最终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现代的环保主义者认为加速资源枯竭的经济制度不可持续,而资本主义正是因为解决不了生产过剩问题才用加速资源枯竭的方法推迟经济危机的。所以我们看到,环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真正的环保主义者最终总会向左转,走向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换句话说,生产过剩和资源枯竭虽然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过剩不解决,减缓资源枯竭也就提不上日程。因为资源枯竭是日后的灾难,失业是眼前的危机。
所以发钱理论不是仅为应付一时的经济萧条而提出的,而是要修补市场经济体制中一直不为人们所知的制度缺陷。按照我提出的模拟金矿理论,现代市场经济的缺陷在于缺少一个独立的行业--货币产业。过去货币以贵金属为本位时,货币产业能够成为剩余生产能力宣泄的出路--让无收入者直接生产货币。如果这一出路足够通畅,经济发展就不会出现危机。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契机,就在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其后继者找到了产量极高的贵金属矿。否则,哥伦布在世界史的地位可能还不如郑和。
“模拟金矿”可以安排所有失业者去“淘金”,因而彻底解决了生产过剩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以后,我们才能有效地提倡节约,市场经济也才能真正走上正道,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如同穿上了红舞鞋,只能不停地疯跳,直至衰竭而亡。
我的论文正在作最后修改,在开头加上您的有关反思资本主义的观点,打算让您作为我“撬动地球”的支点,呵呵。文章改定后,会先发给您批评的。
卢映西,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email protected] To: [email protected] Cc: [email protected] Sent: Sunday, July 06, 2008 8:25 AM Subject: 回复:党爱民请求修改论文
党爱民 卢映西 先生/女士:
文章已阅,下面是我的想法,分红必须看时候,现在中国的问题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资源和能源不足,国内没有那么多资源,发钱可以增大社会需求,满足产能,但资源从哪来? 石油要买,煤炭要采,木材要进口,铁矿石、玉米、大豆等都要进口。大宗矿产品、农产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但是,中国一旦增大国内需求,马上就引起国际市场物价全面上涨。目前这一波围绕中国需求的全球性涨价,已经使中国损失惨重,进口成本大增。国内的消费能力很难支撑得起,只有经济减速降温。因此,发钱花的思路也需谨慎,有一定限度的。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经济萧条时可以,现在这个时候可能还不是时候。
仲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