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风险提示
(一)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
一是当前银行卡业务风险及其防范(2008-06-10),二是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信用卡套现活跃风险提示的通知(2008-05-30),三是关注和防范不法分子伪造境外卡在境内盗取现金(2008-04-09),四是关于警惕不法分子利用ATM机具盗取银行卡资金的风险提示(2008-04-09),五是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开展合作的风险提示(2008-04-09),六是关于信托投资公司单一代定资金信托业务的风险提示(2008-04-09),七是商业银行关联企业贷款风险新表现值得关注(2008-04-09),八是警惕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危害(2008-04-09)。
(二)对消费者的风险提示
一是关于“移动电话呼叫转移至电话银行”的风险提示(2008-05-21),二是关于电话银行的风险提示(2008-04-09),三是关于防范银行卡诈骗的提示(2008-04-09),四是权威部门介绍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背景知识及相关典型案例(2008-04-09),五是为啥4万人上当(2008-04-09),六是关于汽车贷款风险提示的通知(2008-02-01),七是关于商业银行电话银行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007-11-30),八是关于防范利用双休日银行停止对公业务查询进行诈骗的通知(2007-08-20)。
当前经济金融发展态势
——市场经济与行政监管的碰撞越来越频繁。宏观调观需采取紧缩性政策,而银行实现赢利增长又必须通过业务扩展,由此产生的碰撞在2008年显得愈加频繁:央行提出今年将实施贷款总量控制,今年一季度外汇贷款则增加了488亿美元,同比多增462亿美元,猛涨18倍;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实施贷款额度管理,但结构性存款及信托类理财产品的出现,则使受政策监管的表内业务变成了不受监管的表外业务,成功避开存款准备金上调及所占的贷款额度。
——人民币购买力内外失衡。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明显加速,对外购买力不断增强。到2008年6月3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6.8591元,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幅度已经接近6.1%,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6.4%的升值幅度,较2007年初的7.80已升值12.06%,而且呈单向升值走势,没有实现双向波动。这种单向升值走势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流入,国际收支顺差继续扩大,反过来又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形成不良循环。按照目前的态势,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一方面影响产品出口,江浙一带许多出口导向的中小民营企业出现压库或者被迫停产,资金链断裂的企业不在少数,倒闭的噩梦不再虚幻;另一方面又降低实际购买力,影响民生大计。央行的最新调查显示,二季度45.0%的居民判断“物价过高,难以接受”,50.5%的被调查者认为三季度物价继续上升。预期对居民的消费心理影响很大。因此,控制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仍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不能动摇。
——热钱流入威胁金融安全。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在社科院网站上发表报告指出,在一定的经济学模型假设下,中国资本市场上的热钱数额惊人,已高达1.7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有三种渠道进入:一是经常项目下[1]的热钱流入;二是资本项目下[2]的流入;三是地下钱庄[3]的非法流入。有四个热钱去向:一是楼市投资[4];二是进入股市[5];三是进入民间借贷市场[6];四是直接银行存款[7]。有三大影响:一是搅局楼市,抬高房价;二是投机股市,掀起泡沫;三是集体撤资,拖垮中国经济。需要三种对策:一是适当改变人民币升值预期;二是监管外资及FDI(国外直接投资)中的热钱;三是打击地下钱庄。
——内控问题导致“四假”贷款。完善的内部控制是银行审慎经营的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银行业要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合理的内部组织架构。二是要进一步完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信息交流机制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信息质量保证制度、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内部信息交流制度和外部信息沟通制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的整合力度。五是要进一步提高稽核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发挥银行机构各业务部门的专业检查作用,及时发现银行机构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同时,银行业也要关注其他行业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性。由于企业内控不规范而使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银监会去年以来进行的不良贷款大客户现场检查中,发现了企业“假权证、假报表、假按揭、假注资”骗取银行贷款的问题,也发现了一些中介机构帮助企业编制假报表骗取银行贷款的问题。
——金融诈骗乡村化趋势明显。根据大量资料显示,近年来,金融诈骗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给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诸多侵害和负面影响。随着金融业务的提升,金融诈骗的表现形式也呈多元化、智能化的新态势。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诈骗活动乡村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一些曾在大城市出现的金融诈骗活动,逐渐转移到了城乡结合部和县域一带,诸如利用ATM虚假提示、银行卡掉包等手法,在保山市内各家机构曾多次发现,如龙陵县仅2008年上半年就发生2起诈骗,损失资金12000元,应引进关注。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假币诈骗、票据诈骗、信用卡诈骗等多种多样的金融诈骗形式,也不断变化多端。但不管金融诈骗的形式多么巧妙,只要加强监管,坚守制度,提高警惕,慧眼识骗,就能防患于未然。
[1]2007年通过外贸途径进入我国的热钱有1835亿美元,而FDI未汇出利润及折旧(可视为热钱的长期投机性资金)则高达706亿美元。
[2]热钱通过外贸进入我国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例如,可以通过虚假贸易、不合理报价的手段来向外汇管理局申请较高的核销数额,从而将多余的部分转投资本市场。
[3]地下钱庄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已成为跨境资金违规流动的主要渠道;境外资金通过地下钱庄流入境内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以及境内资金通过地下钱庄流往境外炒汇,进行证券投资等开始显现,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4]人民币标价的土地和房屋的资产价格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增加而愈发具有吸引力。而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看中的就是国内的此类资产市场。目前很多热钱已进入楼市,赌的就是人民币升值及房地产的未来升值潜力。
[5]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检查发现,由于部分银行的违规,境外“热钱”假借各种渠道流入境内,甚至进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这使得一些境外投机性资金假借贸易或投资等渠道流入,甚至变相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6]外资通过向民营企业贷款,享受高额回报。而由于我国不允许高额借贷,因此热钱很可能设法通过各种方式逃过监管。例如,同民营企业签署短期的股权并购合同,外资首先购买民营企业一定数额的股权,在数月后,再由民营企业从外资银行处回购更大数额的股权,从而达到热钱套利的目的。
[7]由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形成的利差,热钱如果“乖乖”地呆在商业银行,每年也可以坐享12%的无风险收益,这在全球不景气的经济背景下,不失为一个比较诱人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