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学习时报》近日刊登中央党校董得刚教授的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而是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董文的论据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定力量,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都是由它决定并且以它为转移的。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都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尽管也很重要,但终归是为目的服务的,前者要与后者相适应并随着后者的变化而作调整,后者无疑比前者更根本。

  董教授的话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认真分析起来,不但没有道理,还是一种很危险的实用主义的态度。

  实用主义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讲究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

  我们的主流理论家们,不是客观的本质的全面的系统的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客观的本质的全面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为决策者提供服务,而总是喜欢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阐释马克思主义,为当时的政治运动提供理论炮弹,为政治家决策者们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理论根据。

  当年毛泽东搞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些政治理论家们还不是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搜罗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观点,然后结合“阶级斗争的实际”加经阐述,为当时的政治运动提供理论炮弹。毛泽东说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一些理论家们又匆匆忙忙在列宁的著作中寻找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渊源。

  现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三个有利于,一些理论家们又赶紧抛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转过头来又去马克思的著作里寻找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以此来为邓小平的理论寻找什么一脉相承的理论根据,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炮弹。

  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是很危险的。它容易在领袖崇拜之下,让人们丧失理智。当年以阶级斗争为纲,我们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理论的指导下,脑子发热,一下子搞了几十年阶级斗争,结果没斗着阶级敌人,共产党内部反倒窝里反了,斗的经济崩溃,民不聊生。

  现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有些理论家又赶紧紧跟形势,一头扎进马克思主义的故纸堆里,又去找生产力标准,找“三个有利于”标准。来为邓小平理论寻找佐证,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理论炮弹。这几年我们在生产力标准思想的指导下,经济发展很快,但也出了不少诸如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道德水准下滑等很难缠的社会问题。

  其实,不管是阶级斗争,还是生产力标准,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发现的人类社会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那才是真正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这两个基本矛盾适用于各种人类社会制度,原始社会适用,奴隶社会也适用;封建社会适用,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当然共产主义社会也是适用的,并不是专给共产主义社会预备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是博大精深的。它们虽然一脉相承,但又都是自成体系的。我们不应该用某一个人的只言片语,去证明另一个人只言片语的正确性。那种拿来主义或实用主义的做法不但对指导我们的工作于是无补,而且是有害的。

  其实,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共产主义。有专家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这个观点我非常同意。

  为什么说呢?

  因为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都说明一个问题,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只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对象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社会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主要矛盾运动,来证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主义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综上所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客观的本质的全面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坚持不同的马克思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或个别观点。现阶段,我们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既要遵循资本市场、市场经济、多元化经济结构等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某些理念,而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只言片语或个别观点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否则,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