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近年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群,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程实践为手段,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建立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综合训练系统,加大了顶岗实习的覆盖面和深度;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在真是的工作环境中形成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有一下启示。

1、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的工学结合模式。

从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入手,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一般建筑工程的建设规律将建筑工程分解为建筑工程招投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项目管理与监理、竣工验收等5个有机衔接的分项目。根据每个分项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如建筑材料的检测和保管、建筑工程标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施工图的识读、测量放样、建筑工程施工、水暖电设备安装、工程现场管理、工程监督监理、工程资料整理、结构的初步计算、工程结算编制等,建立基础知识教学包和土建工程施工、工程投标、设备安装、工程管理与监理、竣工验收和决算、顶岗实习等6个工学结合教学包,构建能力型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第一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完成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教学包的学习,二至五学期采用“学校+施工现场,专任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完成土建工程施工、工程投标、设备安装、工程管理与监理、竣工验收教学包的学习。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很难找到一个工程让学生能从头至尾地参与其中。为此我们在工学结合教学包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程实践为手段,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建立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综合训练系统,根据工作过程的要求,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的流程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施工图识读与翻样、工程预算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制定、图纸会审、定位放线、实际施工操作、工程质量检验、工程资料编制、施工管理实务模拟等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实务的综合训练,获得对建筑工程知识的深入理解,为毕业顶岗实习夯实基础。第六学期,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教学包的学习。顶岗实习的教学场所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现场,教学由学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将部分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课程搬到现场进行教学,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形成就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

2、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在各工学结合教学包中,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我们加强了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改革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设计系列的、递进的项目和“全真”或“仿真”的职业任务供学生学习,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仿真实训基地,通过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相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与协调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获取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体系。

校内实训以模拟仿真和生产性实训为主,如工程投标教学包中建筑工程招标的程序进行。首先由负责实训的教师公布工程项目的招标公告,学生自由组合投标小组,每个投标小组由5~6位学生组成,并推选一名组长,全面负责该小组的投标工作。然后教师对各小组进行资格预审,通过资格预审的小组领取招标文件。每一投标小组依据工程图纸和招标文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项目的投标文件,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参加投标答疑会和开标。开标后邀请校外招标评标专家与实训教师一起组成评标小组,对各投标文件进行评标,评出中标小组。最后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评定本实训课程的成绩。从几年来建筑工程招投标实训的效果看,学生不但完全达到了实训要求,而且基本满足了造价咨询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工程招投标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

企业施工现场的实习,其内容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与某门课程结合,而是以实际的工程项目或任务为中心,采取多样化的实习形式,主要包括施工现场参观、图纸分析、参与施工过程现场操作、完成施工项目报告、协助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等。如土建工程施工教学包中建筑施工现场的实习,学生通过参观建筑单位和若干典型工程,如桩基工程、各类基础工程、主题结果工程等,听取教师及现场工程师对工程概况的介绍,获取对建筑结果的感性认识。同时参观工程施工的生产过程,听取工程测量、地基基础、房屋结构、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方面知识的讲授,熟悉施工现场,了解施工工艺。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具体工程的施工放样报告、一份具体工程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一份土建施工实训报告。对实习地点,指导教师在实习之前要到各工地进行调查,了解各建筑公司正在施工的工程数量、进度、结构、规模及建设地点等情况,然后依据教学包中本次实习的要求进行选择。一旦选定,短时间内尽量不变,以便学生能系统地参与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对不同教学包中的实习地点可采去在校外企业间轮换的方式,以保证学生实习的内容的多样化。企业施工现场实习实行双向管理,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负责。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同时负责管理,实习单位由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负责。对学生的考核,同样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负责。学校主要以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日记等实习成果和实习表现情况为依据,实习单位主要以学生的时间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实习表现为依据进行考核。

第六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在真实工作岗位上的一次全方位的岗前演练,是包括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时间一般为16个教学周。顶岗实习单位由学生自己联系与学校统一安排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大部分学生安排在大型建筑公司承建的高层建筑、民用住宅建筑的施工现场,参与工地项目实施与管理、概预算、质量检验、安全措施、文明施工等具体工作。

顶岗实习按时间先后可分为实习准备、实习进行和实习总结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实习阶段,会存在不同的问题。建筑实习内容广,若选择的实习工地不理想,如有的工地土建部分刚动工,有的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有的工程规模太小,有的工地施工人员素质偏低等,这些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为了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我们对影像顶岗实习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进一步完善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加强了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形成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机制,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日记,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联系制度、顶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学院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沟通联系制度等,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学生顶岗实习完成后,为合格学生颁发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认定的《工作经历证书》。该证书记录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岗位、实习时间、实习收获、学校指导教师的意见、企业指导教师意见、在企业实习考核业绩、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全过程控制和全方位考核,确保顶岗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3、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结合,把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以及技术、质量、安全、环境、经济等层面内容。考核坚持以能力为主,知识为辅;过程为主,结果为辅;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在企业专家参与下,通过现场考核、答辩等多种方式i,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专家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使学生的成绩评价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吻合。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不仅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为真实、科学、恰如其分,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导向,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在各工学结合教学包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以对知识的理解为主,采取开放式考题,且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小;对校内实训的考核有学生之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一般所占比例较高;对企业施工现场实习和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的教学评价采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即在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学包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相一致的课程则采取外部评价替代的方式,即根据是否取得证书以及取得证书的等级高低来确定其该门课程的成绩。总之,在实践教学完成的项目任务多种多样,实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学评价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标准和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