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面对朋友和同事关爱的目光与亲切的问候时,我如坐针毡,内心痛楚不安。”近日,在媒体当时政记者的朋友随地方领导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回来后,既无奈又气愤地向笔者诉苦说。(2008年7月5日人民网转自《中国青年报》)
是什么让这位时政记者如此痛楚不安?原来是其随行采访的我们的一些地方领导去地震灾区慰问灾区群众和地方援建施工队伍时的所作所为让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要不是记者的亲身经历和大胆直言,谁敢相信这是真的。笔者在对这位记者敢于实话实说的“胆量”而钦佩的同时,更为我们的一些地方领导奢侈的生活作风和飘浮的工作作风而感到耻辱,更感到愤恨。
国办发[2008]53号《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指出,为举全国之力,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并使各地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开展,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可是,一些对口支援的地方官员导演的这一出不计成本、不问效益、不顾形象、不怕影响的“慰问秀”,彻底与国家的初衷“南辕北辙”了,让人看了寒心、痛心。非常显然,当“慰问”成为借口,当“慰问”完全异化为公款灾区游的时候,领导们的心中,其实已经没有了丝毫慰勉问候的真意了。
领导干部搞慰问活动,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本着节约、实效的原则,体现一种雪中送炭的精神。如果把慰问活动当成一种公款游、腐败行,就该受到众谴、重罚了。就拿这位时政记者披露的此次领导灾区慰问而言,一边是灾区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援建施工人员日以继夜奋斗;一边却是慰问领导轻松自在地在星级宾馆、酒店,吃山珍、喝好酒。真不知这样的“慰问”,究竟是在慰问灾区群众和援建施工人员呢,还是在“慰问”自己?如此打着“慰问”旗号的公款旅游,如此以自我享受为目的的名义“慰问”,怎能不令被慰问者和旁观者齿冷心寒?更让人可气的是,记者原本以为可好好深入灾区一线,做一番深度采访报道;而慰问领导一行虽然去了地震重灾区,却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坐在中巴车里隔着车窗在灾区转了一圈就打道回城,同行的电视台记者只能透着车窗扫几个现场镜头交差。这些领导已经把灾区的实际需要抛在了九霄云外,尽情表演着自欺欺人的“慰问秀”,却一点都不脸红,丝毫都不避嫌,甚至把媒体记者的“舆论监督”视为了儿戏。
求真务实,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可是上述赴灾区慰问的官员们,对求真务实可谓曲解到了“家”,他们所求的是享受自己的真,所务的是愚弄群众的实。这种“求真”到假慰问真享受、“务实”到慰问连车都不愿下的干部们,可能是在自家门口作威作福惯了,没想到竟然习惯成自然,花着公家的钞票,还到灾区显摆,实在有点“嚣张”。需要提醒的是,大是大非面前,容不得半点含糊。在灾区丢人现眼了,小心头上的乌纱帽!
其实,上述领导这样的“慰问秀”,如果搁在平时,也许大家还可以容忍。可恰恰这样的丑事发生在了5·12四川汶川等地特大地震自然灾害之后不久,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为灾区恢复重建出力流汗的关键时刻,怎能不令人气愤。难以想象,这些领导还有没有一点良心,存不存一丝爱心?他们挥霍着纳税人的钱一点都不心疼,表演着令人作呕的“慰问秀”一点都不觉害臊,实在是无耻、无知、无趣到了极点,党员干部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让这帮家伙丢之殆尽了。
当然,“慰问”被异化为公款灾区游,还暴露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地方对口支援灾区重建,作为一种缺乏先例的跨省市大规模建设,有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尤其是资金预算和审计制度?随机性的、不可预知性的资金投入,给援建方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操作的空间。如何把投入到灾区重建的每一笔钱都用到实处,如何防范权力在资金运作中过多的涉足,这是一个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种不计成本的“慰问”,只会娱乐了领导,寒心了群众,换来的只能是指指戳戳、口诛泄愤。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多难兴邦;胡锦涛总书记也曾说过,多难砺党。应该说,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面前,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和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善与恶的考验,但是仍然有少数人,还存在等待观望,甚至无动于衷的倾向。所以说,对国人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心教育、爱心磨砺,仍需要常抓不懈。
我们向来不乞求人人都是圣贤,但是绝不允许无耻之徒逍遥自在。对于那些拿群众的事情不当事情,视党和国家与人民利益于不顾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除了要在制度与纪律层面对其进行问责和制裁,同时,更要道德和社会层面对其进行批判和谴责,让那些心存不轨的官员无处遁形,让我们这个社会充满真善美,充满正义、良知和友爱。
新闻链接:
有的慰问被异化为公款灾区游
是什么让这位时政记者如此痛楚不安?原来是其随行采访的我们的一些地方领导去地震灾区慰问灾区群众和地方援建施工队伍时的所作所为让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要不是记者的亲身经历和大胆直言,谁敢相信这是真的。笔者在对这位记者敢于实话实说的“胆量”而钦佩的同时,更为我们的一些地方领导奢侈的生活作风和飘浮的工作作风而感到耻辱,更感到愤恨。
国办发[2008]53号《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指出,为举全国之力,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并使各地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开展,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可是,一些对口支援的地方官员导演的这一出不计成本、不问效益、不顾形象、不怕影响的“慰问秀”,彻底与国家的初衷“南辕北辙”了,让人看了寒心、痛心。非常显然,当“慰问”成为借口,当“慰问”完全异化为公款灾区游的时候,领导们的心中,其实已经没有了丝毫慰勉问候的真意了。
领导干部搞慰问活动,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本着节约、实效的原则,体现一种雪中送炭的精神。如果把慰问活动当成一种公款游、腐败行,就该受到众谴、重罚了。就拿这位时政记者披露的此次领导灾区慰问而言,一边是灾区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援建施工人员日以继夜奋斗;一边却是慰问领导轻松自在地在星级宾馆、酒店,吃山珍、喝好酒。真不知这样的“慰问”,究竟是在慰问灾区群众和援建施工人员呢,还是在“慰问”自己?如此打着“慰问”旗号的公款旅游,如此以自我享受为目的的名义“慰问”,怎能不令被慰问者和旁观者齿冷心寒?更让人可气的是,记者原本以为可好好深入灾区一线,做一番深度采访报道;而慰问领导一行虽然去了地震重灾区,却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坐在中巴车里隔着车窗在灾区转了一圈就打道回城,同行的电视台记者只能透着车窗扫几个现场镜头交差。这些领导已经把灾区的实际需要抛在了九霄云外,尽情表演着自欺欺人的“慰问秀”,却一点都不脸红,丝毫都不避嫌,甚至把媒体记者的“舆论监督”视为了儿戏。
求真务实,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可是上述赴灾区慰问的官员们,对求真务实可谓曲解到了“家”,他们所求的是享受自己的真,所务的是愚弄群众的实。这种“求真”到假慰问真享受、“务实”到慰问连车都不愿下的干部们,可能是在自家门口作威作福惯了,没想到竟然习惯成自然,花着公家的钞票,还到灾区显摆,实在有点“嚣张”。需要提醒的是,大是大非面前,容不得半点含糊。在灾区丢人现眼了,小心头上的乌纱帽!
其实,上述领导这样的“慰问秀”,如果搁在平时,也许大家还可以容忍。可恰恰这样的丑事发生在了5·12四川汶川等地特大地震自然灾害之后不久,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为灾区恢复重建出力流汗的关键时刻,怎能不令人气愤。难以想象,这些领导还有没有一点良心,存不存一丝爱心?他们挥霍着纳税人的钱一点都不心疼,表演着令人作呕的“慰问秀”一点都不觉害臊,实在是无耻、无知、无趣到了极点,党员干部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让这帮家伙丢之殆尽了。
当然,“慰问”被异化为公款灾区游,还暴露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地方对口支援灾区重建,作为一种缺乏先例的跨省市大规模建设,有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尤其是资金预算和审计制度?随机性的、不可预知性的资金投入,给援建方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操作的空间。如何把投入到灾区重建的每一笔钱都用到实处,如何防范权力在资金运作中过多的涉足,这是一个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种不计成本的“慰问”,只会娱乐了领导,寒心了群众,换来的只能是指指戳戳、口诛泄愤。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多难兴邦;胡锦涛总书记也曾说过,多难砺党。应该说,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面前,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和党员领导干部,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善与恶的考验,但是仍然有少数人,还存在等待观望,甚至无动于衷的倾向。所以说,对国人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心教育、爱心磨砺,仍需要常抓不懈。
我们向来不乞求人人都是圣贤,但是绝不允许无耻之徒逍遥自在。对于那些拿群众的事情不当事情,视党和国家与人民利益于不顾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除了要在制度与纪律层面对其进行问责和制裁,同时,更要道德和社会层面对其进行批判和谴责,让那些心存不轨的官员无处遁形,让我们这个社会充满真善美,充满正义、良知和友爱。
新闻链接:
有的慰问被异化为公款灾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