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参PK海参:虚妄的地域品牌之争


“鲁参”有点不服气
  “鲁参品牌”近年来被山东海参加工销售企业频频提及,据称是受到了如下现象的刺激:近些年山东省内诸多酒店时常将原本产自山东半岛的海参标注为“辽参”出售,一些海参专卖店也在打“辽参”招牌,更有一些来自辽宁的海参企业在向山东市场大举进攻。
  身处山东这样一个海参产业大省,本地的海参企业希望通过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本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品牌意识的觉醒,由于从一开始就约略地夹带了几分意气用事的成份,从而使得这场“鲁参品牌运动”正在被导向误区。
  山东海参业内人士对“辽参”耿耿于怀的理由很简单:中国海参产业几乎就是山东和辽宁两省的天下,其中辽宁省的海参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0%,山东则占到了60%。2005年,整个山东鲜海参产量达5万吨,海参养殖总产值75亿元以上,占全省海水养殖总产值的1/3。山东海参在产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却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听起来的确有些让人无法接受。
      不难看出,近年来有一种急躁情绪弥漫在山东海参生产销售企业中间。 “辽参”的名称,从商业属性来看应该是一个地理标志品牌。地理标志品牌大多有着漫长的生产、加工、消费的历史和传统。在这方面,“辽参”做得很早,从清朝就已经开始了,主要是将鲜海参加工成干货,作为名贵的滋补品在京津一带销售。而山东由于烹饪业发达,海参更多地是被制作成菜肴,滋补珍品的概念做得不足。这应该是‘鲁参’名称一直未被叫响的原因。
产业不强 遑论品牌
  山东海参的迫切问题不是没有品牌,而是没有市场。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海参市场规模只有区区200多亿元,还不及国内一家大企业一年的销售额。不仅如此,由于传统粗加工而形成的干品海参或者不易保鲜保质,或者对加工工艺要求较高,加之外地人对海参的营养价值缺少必要的认知,海参的售价又比较昂贵,非一般阶层所能接受,所以海参市场仅仅局限于北京、天津、大连、济南、青岛、烟台等几个北方城市,南方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地对海参并不热衷。
  海参产品开发理念上的偏差,也是导致海参市场无法做大的原因之一。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海参富含胶原蛋白、海参皂甙、海参多糖等物质,在延缓衰老、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抵抗癌症等方面具有特殊的食疗价值,而这些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海参产品开发应该围绕其食疗功能展开,并且要在关于海参产品性能的传播诉求上突出其食疗功能,而不应像目前有些企业那样在将其开发成时尚食品上浪费财力和精力。
  海参的营养和药用成份很难被人体吸收。据了解,对于正常人来说,如果能够全部吸收,每天食用1/3只海参就够了。不过,近年来海参产业普遍引进生物酶解技术、细胞破壁技术加工的海参口服液和胶囊等产品,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值得关注。海参产品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与加工技术水平不高有关。由于人们长期形成的海参价格很高的顽固印象,加之大部分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很低,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用制药的标准和设备生产口服液产品类的海参产品,导致目前充斥市场的海参口服液面临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如果生物酶解技术能够被更多人所了解,海参消费是高消费的观念就会被抛弃,海参市场也就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