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地震中幸存的猪让人们看到了意志的坚强、生命的顽强和很多震撼人心的东西,也让地产界的大腕们争先恐后做起了“当猪梦”,高举“猪坚强”旗帜呼吁政府救市。
然而,面对房地产市场不尽人意的局面,地产大腕们要向这名特殊的“幸存者”学习的并不是那些意识层面的东西,而应通过分析这起事件判断出自己是否有“存活”的可能?是否具备创造奇迹所需要的关键因素?毕竟,能成为一头幸运的猪不是凭一方意愿、一点运气就能实现的。
政府可以救市?需要救市?能够救市吗?
看看这个硬撑36天而坚强存活的猪英雄,它的获救不仅源于自身因素,更赶上了政府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展开的灾区搜救行动,不能不承认这是它完成死里逃生壮举的最关键因素。如果外界放弃对生命的拯救,它就算有再强的求生欲望、再大的忍耐力和毅力也徒劳无功。因此,对于地产界的大佬们来说,主宰其成为“猪坚强”的首要因素就是宏观层面是否需要。
近日,易教授一句“房地产不可救、不需救、不能救”似乎有意给开发商们判死刑,断他们的念想。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判断虽有道理但有些片驳。毕竟,房地产市场目前存在的预期冷淡、销量低迷、市场疲软以及开发资金紧缺等问题确实牵扯着中国宏观经济安全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国特殊国情的影响下,易教授所说的“住房价格调整到最绝大多数居民支付能力水平,房地产市场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的理想状态几乎不可能实现,用这种遥远的美好蓝图颇得众人喝彩,对楼市的稳定发展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不可否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政府稳定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这种程度上讲,政府不会对楼市不管不问,只不过这种所谓的“救市举措”会在最适当的时机出现。也就是说,政府完全可以救市、能够救市,只是会在需要救市的时候才出手。因此,地产大佬们绝对拥有成为“猪坚强”的外部条件,但何时能迎来“大规模的搜救行动”就不好说了。
开发商有“本钱”和市场搏斗吗?
按照兽医专家的解释,“猪坚强”之所以能够撑过36天而坚强地存活,是由于猪圈倒塌后给这头猪留下了一个半米高的狭小空间,“猪坚强”不能有大的活动没有消耗过多的能量。在这36天的艰苦生存中,猪坚强拥有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那么对于众多地产开发商而言,他们拥有和市场搏斗的“空间”吗?
面对日趋退减的市场预期,购房者持币观望的心态愈来愈强烈,开发商们从去年年底支撑到现在已经多半年的时间。我记得曾经算过一笔账,一般的开发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最多能够撑半年,如今频频出现的降价销售和退地事件足以证明这点。不难看出,开发企业的生存空间正在一点点减少,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他们能否等到“救援队伍”的到来关键就看自己有多少“本钱”继续抗衡。
冯仑将目前市场中的开发企业分成了三类,我认为非常贴切。“猪坚强”能在36天内存活,从300斤瘦到150斤也确实有瘦的“本钱”。那些中小开发企业本来就囊中羞涩,现在除了逃跑确实别无选择。而对于那些标榜学习“猪坚强”的地产大佬们而言,最终能否梦想成真就看他们有多少资金继续维持,谁家欢喜谁家忧也就不得而知了。
开发商能拥有维持生命的“及时雨”吗?
在地震后,“猪坚强”只能靠吃一些散落到地下的木炭为生,减少饥饿感,也因为地震之后下了几场雨,才没有被渴死。因此,对于同处险境的开发企业来说,能否拥有维持生命的“及时雨”也成为决定他们最终命运的关键因素。
正如上文所说,开发企业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和紧缺的开发资金,所谓“及时雨”无非就是缓解这两大弊端的“法宝”。然而,目前楼市出现的种种疲软迹象被业界认为是政府调控举措的成效显现,短期内采取拯救措施的可能并不大。另外,紧缩的货币政策至今没有明显的松动迹象,资金紧缺问题短期内也不容易解决。因此,这几场关乎生死的“及时雨”何时下还遥遥无期。
看来,地产大佬们想成为幸运的“猪坚强”还真不容易,三大关键因素的不确定使得等待“救援部队”到来的期望越发迷茫,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形容不知道算不算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