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7)


  政治文化差异的根源

  1.政治文化群体差异的五个变量。政治文化分析,就是要认识各种政治文化的差异性,找出各种政治文化根本差异的根源。王沪宁先生认为,分析政治文化的群体性差异及根源可从下述五个变量入手2。

  (1)政治文化是一定物质关系的产物。政治文化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在古代世界,物质力量还没有切断血缘与政治之间的脐带,那时的政治文化必然带有原始结构的特征。工业社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会福利。如交通、住宅、设施等,当一个国家有了复杂的工业系统之后,它的文化和政治需求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当历史的力量造就了现代政治生活的物质基础时,平等、自由、博爱、社会契约才构成了现代政治文化的主干。

  (2)各种政治文化均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它首先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包裹着政治文化,时时刻刻地与政治文化进行着某种成份变换。余英时先生认为,古代

  中国文化为内倾文化,西方文化为外倾文化1。外倾文化倾向于把人客观化为一种认知对象,而中国文化却注重从内在超越的观点来挖掘“自我”,把人视为理智、情感、意志、欲望的生命整体,强调自省、修身。这种社会文化结构常常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国家被视为人伦关系的一个环节,皇帝构成了这一秩序的拱心石,政治介入了人伦关系。社会文化包括了异常丰富的内容,政治文化是构成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部件。

  (3)政治文化与政治共同体发展的历程密切相关。政治文化首先受到政治共同体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非洲大陆上千个部族构成的几十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与西方先进国家的政治文化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具有几千年历史中国政治文化与一些后生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文化显然不能相提并论;数万人口的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文化与数亿人口的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文化也不能等量齐观。政治文化还要经受政治共同体历史连续性发展的程度的影响。中国在进入20世纪以前,政治历史大体上是连续性发展的,其政治文化的变化相对较小。美国自建国以来历史发展波折不大,政治文化没有天翻地覆的变革。法国社会自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波三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摧毁了旧的政治体系,同时在政治文化中引起了较为彻底的变革。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温和,旧时代的政治文化与新的政治文化交织在一起。

  (4)政治文化与一定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活动方式有关。政治活动与政治文化有着某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活动,政治活动作用于政治文化。在各类政治制度中,有的是君主威风凛凛,有的是总统趾高气扬,有的是议员们操纵一切,有的是酋长们独断专行,有的是军人们生杀予夺……;有的地方民众只能俯首听命,有的地方民众可以广泛参政,有的地方民众求助

  于暴力手段……。种类繁多的政治生活形成了政治文化滋长的一种介质。政治生活本身在不断地创造政治文化。

  (5)政治文化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在全球化时代,旧时代封闭政治文化的各种天然的、人为的栅栏已被历史的力量冲破,政治文化是开放的、全向性的,各种政治文化交汇的历史与政治人类化的进程齐头并进。不仅一种政治文化内部产生了新旧交替的成分,而且外来政治文化与本土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汇和冲突已成为当代人类政治生活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古老的强大的政治文化可以吸收、消化或同化外来政治文化,而根基不牢的、脆弱的政治文化在外来政治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分化,有的甚至导致了一系列变革和政治冲突。

  2.政治偏好。80年代末,美国学者A·维尔达夫斯基提出了关于政治偏好形成的文化理论。从而对政治文化的群体差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社会生活方式或者文化模式同政治偏好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偏好来源于认同、经验和交流,它们不需要推理,它们不是个人创造出来的意识形态,而是间接形成的社会互动关系的限制。维尔达夫斯基把政治文化偏好划分为四种:忠诚——驯服取向,构成等级论的偏好;忠诚——参与取向是个人主义偏好;疏远——参与取向是的平均主义的偏好;疏远——驯服取向是宿命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