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长春市《女人坊》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女人坊》杂志,在2008年5月号的“典藏”栏目中,刊登了我的文章《女人关于相貌的伤心事》,全文如下:
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说:女人有两大爱好,一是做母亲,二是做媒。确实是这样。不过,我今天想说的,不是女人的爱好,而是女人一生中普遍会有的伤心事。
在中国文化里,说到有关女人的词汇、歌曲和故事,我们随便想一想,就多得数不过来。比如,成语里的男才女貌和才子佳人;歌曲里唱的“十八的姑娘一朵花,身材苗条眼睛大”;故事里说的四大美女,和没有进入四大美女之列的美女,比如,褒姒、陈圆圆等。所有这些文化现象,告诉我们的都是一个意思:最有价值的女人,或者说女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女人的美貌。女人的才能怎么样,无所谓,相貌才是最主要的。也正因为是这样的观念,虽然历史上同样也有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并不是才女,四大美女才是中国文化中女人登峰造极的象征。
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在前天晚上,我看青歌赛的时候,听余秋雨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那是当他看到一道有关特洛伊战争的题目时,借机讲起来的。希腊军队为了夺回绝色美女海伦而进攻特洛伊城,双方打了十年的仗,希腊国内的元老们感到很厌倦,说:“为了一个女人打十年的仗,值得吗?”正当元老们用一边倒的观点赞同放弃这场夺美之战的时候,海伦现形在了元老院的边上;元老们看到了海伦的惊世之美后,感慨地说:“为了这样的美女,不要说打十年仗了,就是再打十年仗,也是值得的!”听到余老师的这个故事,在场的评委们和观众们都会心地笑了。海伦有什么样的能力吗?没听说,男性元老们看到了海伦的美貌,什么都顾不上了。
可见,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在这个男人主宰的社会里,为女人设置的最有价值标准只有一个:美貌!也正因为这样,女孩子从懂事起,就知道漂亮才是女人的立世之本。从小到大,家里面往这方面使劲,女孩子自己也往这方面动心思。先是穿漂亮的衣服,梳漂亮的发式;大一点了,就开始学着化妆;等自己有了工作,更是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美化自己身上了。本身长得漂亮还省点心,如果长得再欠缺点的话,女人就更是要加倍用心去收拾自己了:从美容到整容,从买不完的衣裳到换不完的发式,女人把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了使自己看起来更美上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再漂亮的女人,到了三十岁,也就到了人生最漂亮的顶端了,然后,就是看着看着,岁月的沧桑越来越掩饰不住,越来越明显了。也因此,过了三十的女人,会对自己的相貌越来越失望。一位人到中年的女人给我留言说:“到了四十岁,看着自己二十年以前的照片,觉得自己现在完全没有原来的影子了;不要说别人(指丈夫)看了,就是自己看了,都觉得恶心。”所以,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女人美貌的高要求,与女人到了中年之后,美貌的渐渐远去,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和矛盾;这也使得女人在这个年龄段之后,对自己的相貌越来越不自信了。尽管富婆会用金钱给自己打造穿不完的漂亮衣裳,画上不知是谁的浓艳彩妆,戴上价格昂贵的珠宝首饰,很无奈,青春和美貌还是相伴着渐渐远去了。这种青春和美貌的逝去,让女人感到了人生的第一次伤心。
女人渴望美丽,并用各种手段想留住美丽,主要是为了让中意的男人迷恋自己,并延续这种迷恋。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憧憬和等待,女人一旦碰上了喜欢的男人,什么都不要了,仿佛觉得人生的所有目的都达到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名女人,本身已经有了辉煌的事业,可是,一旦碰到了她喜欢的男人,也许是一个各方面的社会评价都不如她的男人,她就不顾一切地,什么都不想要了,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想法:嫁给这个男人,和他相守一辈子。名女人这样想、这样做,我们更容易看到,平常女人也大都是这样的想法,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然而,成了家之后,深爱丈夫的女人们,在青春美貌不在后,却倍受丈夫的冷落之苦。
这一点,我在《男人们,别让你们的老妻太难堪》一文中,已经说了很多了。有太多的女读者,认为我对这一点的揭示准确极了。我看到我所认识的很多家庭里,女人成了丈夫的老妻之后,太不容易了:一方面,她们像年轻的时候一样,渴望着丈夫的关爱、抚爱和性爱,另一方面她们也要像年轻的时候一样,表面上做出淡漠的样子,却煞费苦心地更加注意打扮和修饰自己,希望用女人惯常的静态美来吸引出丈夫曾经给过他们的那种强烈的冲动和动态的激情来。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没有了青春也没有了美貌的女人,丈夫即使愿意守着,还能有几个丈夫对于看熟了、也爱熟了的女人,保持恒久的激情呢?也因此,女人依然炽热,而男人却早就冷了。还热着的女人,得不到满足后,变得心烦意乱的,这样以来,更让丈夫敬而远之了。所以,女人到了四十岁以后,被她还爱着的丈夫冷落,就变得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平常了。
所以,女人的一生一直被相貌所累,最终因相貌走向伤心路。
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说:女人有两大爱好,一是做母亲,二是做媒。确实是这样。不过,我今天想说的,不是女人的爱好,而是女人一生中普遍会有的伤心事。
在中国文化里,说到有关女人的词汇、歌曲和故事,我们随便想一想,就多得数不过来。比如,成语里的男才女貌和才子佳人;歌曲里唱的“十八的姑娘一朵花,身材苗条眼睛大”;故事里说的四大美女,和没有进入四大美女之列的美女,比如,褒姒、陈圆圆等。所有这些文化现象,告诉我们的都是一个意思:最有价值的女人,或者说女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女人的美貌。女人的才能怎么样,无所谓,相貌才是最主要的。也正因为是这样的观念,虽然历史上同样也有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并不是才女,四大美女才是中国文化中女人登峰造极的象征。
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在前天晚上,我看青歌赛的时候,听余秋雨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那是当他看到一道有关特洛伊战争的题目时,借机讲起来的。希腊军队为了夺回绝色美女海伦而进攻特洛伊城,双方打了十年的仗,希腊国内的元老们感到很厌倦,说:“为了一个女人打十年的仗,值得吗?”正当元老们用一边倒的观点赞同放弃这场夺美之战的时候,海伦现形在了元老院的边上;元老们看到了海伦的惊世之美后,感慨地说:“为了这样的美女,不要说打十年仗了,就是再打十年仗,也是值得的!”听到余老师的这个故事,在场的评委们和观众们都会心地笑了。海伦有什么样的能力吗?没听说,男性元老们看到了海伦的美貌,什么都顾不上了。
可见,不管是古今还是中外,在这个男人主宰的社会里,为女人设置的最有价值标准只有一个:美貌!也正因为这样,女孩子从懂事起,就知道漂亮才是女人的立世之本。从小到大,家里面往这方面使劲,女孩子自己也往这方面动心思。先是穿漂亮的衣服,梳漂亮的发式;大一点了,就开始学着化妆;等自己有了工作,更是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美化自己身上了。本身长得漂亮还省点心,如果长得再欠缺点的话,女人就更是要加倍用心去收拾自己了:从美容到整容,从买不完的衣裳到换不完的发式,女人把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了使自己看起来更美上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再漂亮的女人,到了三十岁,也就到了人生最漂亮的顶端了,然后,就是看着看着,岁月的沧桑越来越掩饰不住,越来越明显了。也因此,过了三十的女人,会对自己的相貌越来越失望。一位人到中年的女人给我留言说:“到了四十岁,看着自己二十年以前的照片,觉得自己现在完全没有原来的影子了;不要说别人(指丈夫)看了,就是自己看了,都觉得恶心。”所以,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女人美貌的高要求,与女人到了中年之后,美貌的渐渐远去,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和矛盾;这也使得女人在这个年龄段之后,对自己的相貌越来越不自信了。尽管富婆会用金钱给自己打造穿不完的漂亮衣裳,画上不知是谁的浓艳彩妆,戴上价格昂贵的珠宝首饰,很无奈,青春和美貌还是相伴着渐渐远去了。这种青春和美貌的逝去,让女人感到了人生的第一次伤心。
女人渴望美丽,并用各种手段想留住美丽,主要是为了让中意的男人迷恋自己,并延续这种迷恋。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憧憬和等待,女人一旦碰上了喜欢的男人,什么都不要了,仿佛觉得人生的所有目的都达到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名女人,本身已经有了辉煌的事业,可是,一旦碰到了她喜欢的男人,也许是一个各方面的社会评价都不如她的男人,她就不顾一切地,什么都不想要了,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想法:嫁给这个男人,和他相守一辈子。名女人这样想、这样做,我们更容易看到,平常女人也大都是这样的想法,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然而,成了家之后,深爱丈夫的女人们,在青春美貌不在后,却倍受丈夫的冷落之苦。
这一点,我在《男人们,别让你们的老妻太难堪》一文中,已经说了很多了。有太多的女读者,认为我对这一点的揭示准确极了。我看到我所认识的很多家庭里,女人成了丈夫的老妻之后,太不容易了:一方面,她们像年轻的时候一样,渴望着丈夫的关爱、抚爱和性爱,另一方面她们也要像年轻的时候一样,表面上做出淡漠的样子,却煞费苦心地更加注意打扮和修饰自己,希望用女人惯常的静态美来吸引出丈夫曾经给过他们的那种强烈的冲动和动态的激情来。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没有了青春也没有了美貌的女人,丈夫即使愿意守着,还能有几个丈夫对于看熟了、也爱熟了的女人,保持恒久的激情呢?也因此,女人依然炽热,而男人却早就冷了。还热着的女人,得不到满足后,变得心烦意乱的,这样以来,更让丈夫敬而远之了。所以,女人到了四十岁以后,被她还爱着的丈夫冷落,就变得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平常了。
所以,女人的一生一直被相貌所累,最终因相貌走向伤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