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点火的商业价值


奥运会开幕式上看到李宁,感叹岁月不留人,当年的体操王子,如今已是两鬓染霜. 离开体育赛场的李宁, 转身进入了和赛场同样竞争激烈的商场. 与同时代的体育明星相比, 李宁在商业上是成功的. 那时候,没有现在完善的经纪网络和水平较高的商业运做班底,运动员独闯商海需要足够勇气和智慧. 除了退役当教练, 早年的运动员没有太好的出路. 新闻媒体也多次披露过曾经的冠军退役后生活无法维继. 如果说, 在运动生涯期间, 李宁为其他运动员树立了标杆,那么在退役后的出路上, 李宁同样也为其他队员树立了标杆

商业是个奇特的行业,人人骂之,人人向往之. 商场与赛场按照各自的规律和轨迹运行,李宁在体育上的辉煌并不必然会带来商业上的辉煌, 李宁也是几经沉浮. 也正因为如此, 他今天商业上的成功才显得弥足珍贵和充满了价值. 李宁退役的时候, 应该拥有的金钱并不多,他创业的起步点和我们许多普通人区别不大. 挖掘自身的潜力,将名气兑换成财气, 为饮料公司代言, 李宁开始了真正的原始积累,随后进军体育用品行业,创立自己的品牌. 今天看来, 这个转型是正确的, 因为当初代言的那个饮料公司如今成了昨日黄花, 而李宁品牌却如日中天

效仿耐克公司, 将制造外包, 专心经营品牌, "李宁"轻装上阵. 商业上遵循的是丛林法则, 李宁公司遭遇强敌围剿,是可预料的. 资本不如大鳄雄厚, 经验不如对手丰富, 品牌不如对手响亮, 突出重围, 只能轻袭. 多哈亚运会, 李宁公司争夺中国代表队赞助商资格,败给了耐克. 但李宁公司让转播的主持人和记者穿上了自己品牌的服装, 观众误以为李宁公司是赞助商,耐克也无可奈何. 这次奥运会, 李宁公司败给了阿迪达斯, 意外地却以个人身份亮相于点火仪式, 全球转播, 沿着鸟巢奔跑数十分钟, 很多人从此都记住了李宁这个名字. 阿迪达斯的赞助费是13亿,但与李宁同名的李宁品牌这个钱是省了. 即便是在开幕式前, 市场调研公司的调查表明, 有45%的中国消费者误认为李宁是奥运会赞助商. 华尔街日报的点评是, 要中国的消费者把李宁个人与品牌分开, 是很难的. 虽然尚未蜚声国际,但李宁不仅代表了中国昔日的体育成就,也象征了今天的经济改革. 有人测算过, 李宁点火的商业价值约40亿美金

1972年的奥运会, 成就了阿迪达斯, 1984年的奥运会,成就了耐克, 2008年的奥运会, 能否让李宁公司点亮通往世界品牌的道路,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