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得到的未必是明日想要的
一个原来在郑州某大学毕业的朋友,因感于郑州就业局势的紧张,于是选择了将户口留在郑州而人置身外地一个沿海小城市外出打工,辛苦经年,他在这么一个沿海城市逐步稳定下来,于是就准备长期定居安顿下来,并准备置业安家,当时郑州的房价也才3000多元,而他准备置业的这个城市的房价并不便宜,也接近2200元/平方米。于是乎,一帮同学乃至他的亲人都劝他不要在这个沿海城市置业而继续租赁住房,大家的理由是沿海这个小城市毕竟机会少,作为打工人员特别是销售人员并没有长远稳定的保证,同时将积蓄投资在房子上未必好,即使有富裕资金在沿海小城市购买房子也不划算,如果实在想买住房大家可以帮助他在郑州购买一套,价格也就是不到3000元一个平方米,这样虽然面积比沿海城市的略微小点(在沿海可以买一个120平方米的总价到郑州可能同样的钱可一购买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但是作为他的故里在郑州,郑州又是一个比沿海小城市机会多的城市,房屋不但升值潜力高,而且可以作为他的长远物业而存在。
大家的一番好意未必得到这位朋友的赞同,最终,他花钱在沿海这个小城市置买下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然而过了不到一年多,这位朋友的打工事业即出现危机—原来的公司收缩在该城市的业务,撤消了这个城市的营业机构,于是这位朋友不得不重新去找其他工作来维持生活以及房屋贷款,而该小城市的就业机会并不多,原来公司给的高待遇现在似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给了他,他陷入了苦恼之中,而其家庭中父母、兄弟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为其负担沉重的房贷,生活的重压使他实在烦闷,于是他想到了将房屋再次卖出—解套的办法,似乎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于是他后悔—早知如此,还不如原来在郑州购买房子,同样的投资,现在肯定比现在沿海这个小城市升值更多,而且回来的工作机会还是多……
他的购房经历给我以深深的启发—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很长远的规划,那么它今日得到的未必是明日想要的。
得与失、今得与明失、他地之得与本处之失、经济所得与政治之失、金钱之得与道义亲情之失、明处之得与暗处之失、暗处之得与明处之失、个体所得与集体之失、国家所得与区域之失、个人个体之失……错综复杂的得失关系,真的让人难以回味。世上人有几个不是在衡量得失?有几个不是在患得患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范仲淹的得失忧患可谓真正说到知识分子的心坎里面。
一、今日得到的未必是明日想要的—中国房地产行业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房地产行业在政府坐庄、房地产企业参与、老百姓买单的运作模式下,自1992年至今已经运作了16年,16年后房地产行业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之一,可谓兴盛之极,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也在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到房地产领域,就连值得我们尊敬的海尔集团也准备了150亿元人民币杀向房地产市场。那么,我们不仅要问,我们国家和民族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企业、这么多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吗?这是我们国家、人民想要的结果吗?或者是我们明日希望的情况吗?
答案只有一个:显然不是。
原因何在:
第一:房地产行业本质是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创造的一个行业。住房的价钱是由什么构成?是由地价+房屋建筑安装成本+配套成本+税收、费用+品牌信任度差等构成,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其中除了品牌信任度差额是由房地产企业经营品质等创造出来的效益外,剩余的房价构成要素几乎全部是财富转移,在其中看不到任何创造价值的因素,而房地产的暴利之秘密更主要在于地价的原始购买与现实升值之间的巨大差额,而该差额并非房地产企业创造更主要是政府配套周边环境如路、水、电、公园、汽车站等公共设施而带来的升值。这些升值因为房地产企业具有了土地的使用证于是就归属房地产企业私自独有。
从现实角度上说,如果我们的国家所有的企业都去投资房地产,那么我们国家就没有真正的财富制造者企业了。从极端角度理解,房地产行业本质上并不创造新财富,至少没有房地产企业我们照样可以有房子住,只要有建筑公司或建筑工匠照样可以建设起来高楼大厦—1992年以前,我国很少房地产开发企业我们照样有房子住,照样盖起高楼大厦;1949年之前的几千年我们没有什么国营建筑公司,但是照样有明清故宫等伟大建筑面世,老百姓也没有几个是天天睡在冰天雪地里面的,离开了房地产企业我们照样可以生活,没有了房地产企业可能我们居住成本更低。
第二:在所有企业都纷纷投资房地产项目的同时,中国生产性企业流动资金基本被房地产项目抽调进入房地产行业,直接导致生产财富的企业或项目流资断档,当然一些高明企业在生产项目与房地产项目之间来回抽借资金不至于出现枯窘局面,则是十分高明的钢丝走技。
如思念食品开发黄河大观,思念就是以生产流动资金名义从银行贷款,将银行贷款、自有流动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取得收益后又将资金回流到思念水饺等项目;宇通房地产与宇通汽车之间也基本属于类似关系;其他的双汇房地产与双汇食品、郑州长城房地产与长城铝业公司等基本都属于此范畴内的资本、地产联合运作。
这种运营模式在生产性企业规模很大、房地产项目运营效益比较好地得到实现时,似乎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超越单一的工业项目,尤其房地产项目具有土地固定化、投入可控化、回报可预期化等特点,比其其他产业项目来说回报稳定。但是一旦房地产项目遇到市场严重顿挫或者本体企业规模不大、流动资金偏小等,就会使投资房地产的工业企业出现连带性资金链断裂问题,如开封隆氏花生露炒卖开封地皮不顺导致旺季没有流动资金一致于企业出现倒闭等。
第三:随着数字经济来临,居家办公、网络办公等新时尚逐步流行,高楼大厦已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遗存之物,在欧美地区,高楼大厦逐渐被淘汰,而我们今天的国人还以开发高楼、置业高楼为荣耀,殊不知,这种高楼大厦最终可能就会沦落为一堆废物,我们今天努力得到的豪宅,可能在子孙面前就根本一钱不值也并非是不可能的。
二、今日得到的未必是明日想要的—金钱何尝不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风气大变,特别对于金钱,国人更是表现出赤裸裸的贪婪,似乎无论是谁、无论通过什么手段,只要将钱聚集在个人手里,他(她)就是能人,就能取得社会的尊重、政府的荣誉和表扬,而一个人无论多么高尚、多么有学识、多么有水平,你不能赚钱或不能赚取很多的钱,那么你的亲属家人、你的亲戚朋友、你的老师学生、你的左邻右舍、你的乡里乡亲也会说你是一个笨蛋。
于是乎我们国家就变成了一个人人贪婪的国家:官员在运营权势捞钱,官商在直接掌管国家财富中化公为私而捞钱,私有企业主在捞钱(利用各种缝隙,寻找自己的蓝海,总体上他们是吃国有垄断下的残羹剩饭)、知识分子在捞钱、而最苦的、劣势的劳动阶层工人和农民没有多少可资资本,唯有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来赚钱。
但是,一场汶川地震,似乎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虽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在一场面积广大的地震面前,在区域人群共历生死的紧要关头,死神并不因为你官高而免其灾,也并不因为人钱多而幸不临,灾难在考验着国人,也考验着国人的金钱观念。
我们今日的中国,可能得到了金钱,但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如因为忙碌我们失去与亲人的团聚而亲情淡薄下来(至少表面上)、因为忙碌我们失去了休息时间而身体垮了下来、因为忙碌我们失去与朋友同学交流的机会而显得疏远……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因为亲身的琐碎,特别是知识阶层、精英阶层丧失了传统社会的“士”的作风,我们很多人不再关于国家的方向,而是仅仅关心个人的得失,殊不知,当我们仅仅关心个人得失之时间,我们就丧失了对国家、民族整体发展方向的关心,最终我们也必然失去自我。可能我们由于关心自我而能发展自己,在发展自己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会有贡献给社会的金钱,但是我们难道只能贡献给社会金钱就可以说自己“大公无私”了吗?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正义。
正义并非一个空洞的词汇—它包括了很多,我们今天很多人对它的理解都是片面性的,而建立一个人人劳而有获、劳而有保障、正确付出有正确回报、非法付出和获得得到社会严惩的社会则是正义的一个基本尺度。
今日得到的未必是明日想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所长远的考虑,无论我们做企业、做人,还是作一个官员、百姓,都要适当静下心来,考虑一下前行的道路,详细思考一下什么是我们真的想要的,即使到明日我们也不落后的思想、出路,那样我们现实的忙碌才真的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
比如挣取美元,我们这些年一直希望要到更多美元,现在美元反而成为中国累赘,正如我的朋友卫战胜所说“美国只需印刷废纸,就可换取中国的工业品和沙特的资源品,享受天堂一样的生活;象蚂蚁一样忙碌的中国,如果不向美国提供商品,那就连废纸也赚不到。有废纸总比没有废纸强,而今年的局势却是连赚取废纸的机会也大幅缩水了。”实际上客观地看,今年挣取美元很难,但这一定就是坏事吗?未来看未必是坏事,反而逼迫我国企业家想法设法提高中国产品的出口附加价值和品牌含量,也许正是好事呢
我想,对于企业家来说,可能不一定是现实的金钱,而是一个凝聚其理想和追求的品牌,如果我们中国有100多个象可口可乐、微软一样的、挣取全世界财富、造福全世界消费者的品牌,那我们的明天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