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来了,实行单双号了,原以为京城之内就此一马平川,谁知道堵车似乎并无好转。


为什么限行之后,北京依然堵车呢?
一种有力的解释是,奥运的北京开设了奥运专用车道,许多路段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的宽度,正负相抵,限行自然显不出效果。
经济学家的解释更有意思:单双号限行的政策有可能激活了北京的车辆存量。北京的机动车已超过330万辆,但平时有相当一部分是趴在在车库里的,这个数量或许占到30%-40%之多,这意味着平时每天只有200万辆的车子在行动。限行之后,这个库存被充分挖掘,165万辆车齐齐上阵,或者是被兄弟朋友借来使用,或者是生怕能开不开吃了亏。于是,限行前后路上的车辆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经济学家举例说:从前有一对哥俩,只有一双鞋,哥俩商量好一个白天穿一个晚上穿。结果不到半个月鞋子就坏了,哥哥说,要不咱们再去买一双鞋吧。弟弟直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都有半个月晚上没睡了。”
这个笑话折射出一个经济学原理:当某种商品变成稀缺资源或者权益的象征之后,人们总是趋向于炫耀性重复消费,否则便会有吃亏之感——哪怕这种占有对他本身并无益处。
如果是这样,单双号限行就远远不够了。
于是有了最新的奥运交通解决方案——限制只有尾牌号与星期几相同的车辆才能上路。也就是星期一只能车牌尾数为1的车出行,星期二则是尾数为2者,以此类推。
您一定要问,那8、9、0呢?好办,对于大于7的数字,再让它减去7就可以了。比如,尾数为8的车,就允许星期一上路。挺容易操作的吧!您说这办法还嫌复杂?那就这样得了:凡是尾数与日子能对上的才能出行,1号、11号、21号为1,2号、12号、22号为2,以此类推。
如果真的照此推行,那么,北京的路上就只有七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的车能出行了,畅通必然不在话下。
假设要全体市民投票,这项规定被通过的概率很大。这就象北京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赞同单双号限行的政策——至于被调查者究竟是有车族还是无车族,就不得而知了。事实上,就和许多营销策划的市场调查一样,样本决定了结论的可信度。
话说回来,象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交通问题是一个“神仙都难下手”的难题。只不过,为了北京的蓝天,出台更严厉的限行政策,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