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加快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


 

北京奥运:加快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

2008年08月13日 19:43  中国财经报

  主办奥运会是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一个媒介,也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竞争力逐步提升的重要途径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能够由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承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的象征。同时,北京奥运会还将成为中国经济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一次大考和机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奥运会就是一场新的WTO。中国经济正在五环旗下奋力追逐国际化的梦想。

  结缘奥运只是攀登的开始

  奥运会申办的过程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加深了解的过程,也是促使该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

  在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之前,中国经济体制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内还在就“计划”与“市场”、“姓资”与“姓社”进行争论。其他国家对中国还存在一些担忧,害怕计划经济会给他们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带来政治风险。在这一时期到中国投资的企业大部分来自港、澳、台这些与中国有着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地区,通过香港转口的货物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占了较大比例。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融入世界,世界对中国也存在较大的偏见。因此,1993年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的一些委员认为中国的条件“尚未成熟”,最终北京以微弱的两票劣势输给了悉尼。

  赢得奥运世界给中国一个机会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为中国赢得奥运会举办权创造了宝贵的机会。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逐步打消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顾虑,欧洲和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前来中国投资的企业不断增加,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逐步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当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由1993年的1039.6亿美元一路上升到2001年的2435.5亿美元,增长了13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也从1993年的275.15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68.78亿美元,增长了70.4%。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经济仍保持了高速增长,承诺人民币不贬值,更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世界认可,中国以开放的态度,以实际行动征服了世界,世界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中国。2001年在莫斯科投票时,国际奥委会的多数委员认为中国“条件成熟了”,北京在5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举办奥运五环旗下追逐国际化

  为了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中国经济进一步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该组织中第143个成员国。这一时期,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成就卓著,进出口贸易额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屡创新高,外汇储备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诸如海尔、联想等中国企业也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从事国际化经营。

  2008年奥运会为中国提供了改善环境的契机。北京奥运会要求在转播技术上采用高清晰度电视转播,在通讯技术上达到3G移动通讯水平,在比赛场馆建设上达到最佳的要求和最先进的设施及器材标准,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求汽车尾气排放高过欧III标准,在奥运村的建设上要求采用世界上最好的节能和环保材料与工艺等。“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迫使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将促进中国高科(4.35,0.05,1.16%,吧)技产业的快速发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行业的生存空间。

  奥运会也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展示自己、推进品牌战略的最好舞台。他们可以在奥运会相关产品的生产上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者采用各种适合自身特点的营销手段,利用奥运会的广泛影响力,提升企业品牌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赢得了世界的信任,并为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借助奥运会这个推广自己品牌的大好舞台,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在世界经济中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