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连续三场精彩的表演,加上我们史无前例的世界级中锋,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男篮。且慢。苏联队在1960年和1964年奥运会上蝉联亚军。1963年,刚好是两届奥运的空档,苏联篮球队来中国和我们的国家队、八一队各打了两场球。第一场国家队赢了5分,第四场在比赛临终中苏两位裁判不同判罚的争议中,中国队1分惜败。同年,中国队在全部社会主义国家参加的友军篮球赛上获得亚军。九十年代我有幸见到当年国家队队长钱澄海。我问钱导:您当年和现在的国家队,哪一支在各自时段的世界上位置更靠前?钱导说:不好讲,现在参加大赛要打一系列的比赛;当年最好的战绩是一两场友谊赛;可比性不强。我钦佩钱导的谦逊。封闭的时代,淹没的岂止篮球。但根据以上战绩,我还是认为,当时的国家队有可能进入世界第五、六名。
中国队惜败西班牙。懂一点球的人都看明白了,姚明体力复原的再好一点,或中国的控球后卫能力再强一点,这场球赢定了。姚明的体能、西班牙最初的轻敌都是偶然的因素,中国的控卫是更恒常的因素。有个世界级的控卫,中国的名次就不是前八的问题,至少稳进前八。
而当年中国队的特点就是快,最不缺的就是控卫。我们一胜一平的奥运亚军苏联队中有个大名鼎鼎绰号“火箭”的控卫阿拉恰强(身高好象不足1.80米)。比赛中中国控卫钱澄海的风头几乎盖过“火箭”。社会上盛传,赛后“火箭”问钱澄海:刚才你从我身后突然窜到我身前,这动作是怎么练出来的?由此可见,钱导当年称得上世界级控卫。如果不是置身封闭的时代,钱澄海、杨伯镛会世界闻名的。钱澄海之后的四川控卫,号称“球霸”的蒋克礼控球也很了得。
这不难理解,中国人种的主流中,比较容易找到优秀的控卫,寻找姚明要难得多。问题的蹊跷就在这里。现在我们有了姚明,还有大郅、阿联,却没了优秀的控卫。说起来思路也简单。1963年和中国队交手的苏联队中有个2.18米的克鲁明,这个大家伙的威力一定是刺激了中国篮球界。几年后,北京队、四川队中都出现了巨人。文革苏醒过来后,更发现外国队都有2.10米以上的中锋,找不到对位的中锋这球就不好打了。于是国内强队都开始找大中锋。但国人中难寻这样的大家伙。一时间找到的多患有一定程度的巨人症。直到改革开放十几年后,伙食好了,寻常百姓可以敞开了吃肉了,带有超高基因的正常孩子才真正长成了小巨人。伙食不行,那基因有也是白搭。被外国大中锋欺负的过程中,我们强化出一个思路:篮球的选材就是发现大个子,灵活的大个子更好,笨一点也聊胜于无,反正是要找大个子。十几年下来,大个子有了,精灵般的控卫没了。反倒是人家美国队还有个1.84米的埃弗森。中国队中还有这样身高的球员吗?我们是小个子的国度啊,岂不咄咄怪事。
清人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何来天公?其实天赋就是基因。只要种群足够大,里面的基因就必有多样性,你劝不劝天公也是这样的。中国这么多人,基因中潜藏的必是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智谋超群,有天赋神力。但基因就像种子,不具备后天的条件是不能发育的。后天的条件有二。其一是物质条件,即营养要跟得上。其二是人为的筛选导向。现在我们营养没问题了。坏就坏在我们在诸多事情上都迷信单一标准。篮球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就是在这样一个长人统治的游戏中,扼杀多样性和异类也照样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