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或已错过最佳降价时机
连日来,中国奥运健儿连连在家门口的赛场上揽金夺银,可谓是春风得意,风光无限!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市和楼市却似寒风中的小草,摇摇摆摆,哆哆嗦嗦!
8月18日,在万科的带动下,地产股全线下跌,无一飘红,上午跌幅超过3.5%。而全天跌幅高达7%!
包括万科在内的地产股为何如此脆弱?笔者认为,这似乎跟房地产市场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利空消息不无关系。
8月18日,《理财周报》刊出了《9大地产商资金告急
241亿公司债成救命稻草》为标题的新闻,迅速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这一极富震撼力的“炸弹”会在股市上掀起多大的波澜,不难预料。
当日的另一则新闻相信也很吸引大家的眼球:《立减10万
万科金地挑起三林楼盘价格战》。笔者在看到这条新闻时,忍不住发笑,前几天万科高层不还振振有词地宣称“万科绝不会降价”,这才过了几天呀!
还是万科。8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刊出文章《上海万科展开“冬泳行动”应对行业“寒冬”》。面对媒体,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刘爱明不断情调“在一个变化和调整的市场中,万科不可能独善其身。”
8月1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调查,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上亿债务逼死房企老板》的文章。不需要过多解释,相信大家也知道其中的含义。
其实,这半年来,因为债务危机而导致开发商企业老板消失、死亡的报道不胜枚举,上面提到的南京蟠龙金陵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平理既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
在笔者敲下上面文字的时候,地产股整体下跌已超过5%,远远超过沪深大盘的跌幅,地产股继续为大盘的下跌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开发商退地、购房者退房、投资者断供,到今天地产股暴跌,楼市已如股市,步入了熊市,而且还很有可能是“漫漫熊途”。面对熊市该怎么办?股市上,一些精明的投资者在股指还处高位,账户上还有盈利,及早撤退、获利了结。万科似乎也有些先知先觉,早在2007年底,为了因对销售下滑,资金紧张的局面,率先在全国刮起了新盘“降价之风”。接下来,这股风愈刮愈猛,促使更多的开发商加入降价行列,从而带动深圳房价的整体下跌。当然,也有许多开发商由于种种考虑,并没有适时跟进。但正如王石所言,跟着万科降价的老板,日子会比较好过,不跟着降价的,日子将很难过。
如今,这一论断已经实现。不是吹捧,王石,这个地产界的大佬果然有着非凡的眼力和过人的智慧。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为何大多数开发商在降价上不是按兵不动(有的还在逆势上涨),就是进行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打小闹(优惠一、两个点)?笔者揣摩,可能跟一些开发商过度的盲目自信有关。
许多开发商坚持不降价,在他们看来,源于楼市上存在着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即使不降价也有人买,于是开始了和购房者之间的博弈局面。市场上有刚性需求不假,但若使刚性需求变成现实需求,还有两个因素在制约着,一是价格,二是供求关系。但是,现在价格仍然居高不下,而由于房价预期下降,许多当初的投资者、投机客不仅不再疯狂炒房、接盘,而且还大量的抛出手中的房产,从而使供应大增。但是大多数需求者仍在观望,这样就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与此同时,新盘也是接二连三的推出。既然市场上有太多的房子可供选择,即便是那些有刚性需求的人,也没必要急于出手了。因此,刚性需求并不能成为支撑高房价的有效理由。
还有一些开发商之所以不愿意明目张胆的降价,害怕一旦打起价格战,房子更不好卖,购房者观望的情绪更大了。这种认识无疑也是错的。如果房价的明显下跌,换来的是成交量的下滑,为何万科的降价行为却带动了房子的销量大增?而且,我们从各个城市里家电大卖场通过价格大战,而使营业额大幅提高的例子就可以得出,谁的商品最富有价格优势及性价比,谁的商品最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也许确实有一些人天生就是买涨不买跌的主儿,但他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消费者,毕竟市场上还是有刚性需求存在的。
如果说开发商因为刚性需求的存在而不愿降价销售,是由于太看重了刚性需求的作用,那么担心降价会导致更多人处于观望的心理,则是太低估了市场上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而万科降价措施获得一定成效,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个机会,或者摸透了老百姓的消费心理。
现在,在观望中,等待中,房地产市场的冬天终于来临了,调整或者洗牌不可避免。对于开发商来说,硬撑或者是逆势涨价面对的都是条死胡同。相对于上半年降价的大好时机,此时再想着通过降价挽回局面,似乎已不可能,因为大多数开发商已经错过了降价的最好时机。但是不降价可能死得更快。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