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纸
刘嘉偌读《新民晚报》长大。2001年大学毕业后回上海,再次打开报纸却发现从版式、报道风格、到主力记者几乎一成不变,顿时没了兴趣。现在想想,也有大学四年被《扬子晚报》等南京都市报更鲜活风格影响的原因。
2004年底2005年初,由于职业关系需进行同题比较,会去书报亭挑些上海本地报纸,再加上有不少南日集团的同事去了《东方早报》(2003年7月创刊时),非刻意地观察起了这份报纸。 两个字,好看。和其他都市类报纸的阅读体验不同,刘嘉偌觉得这是一份有格的日报产品:版式有格、报道有格、照片有格。那些新闻摄影作品,不仅传递新闻信息,有现场权威感,同时艺术性也很强具审美效果。
上网随机找了些资料,共赏下:
2005年10月21日头版版面
2008年2月20日头版版面
2005年终特刊
做出这样的日报产品,每天需有不少于120张的高质量新闻图片供应量,在组织架构上也要进行创新,采编部门分为时事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和视觉四个中心。明确提出视觉中心主导报社的图片新闻采集、编辑、设计、制作,坚持文本系统和视觉系统并行。
马后炮来看改变似乎轻而易举,但刘嘉偌知道绝对如此。2005年底在《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总部做轮岗编辑,尽管脑子有意识“编版时所配图片需切题、美感”,但具体操作起来,什么时候用新闻图片什么时候可以用漫画,怎么让版面风格与整张报纸契合,签版时间压力……
艺术素养、强烈的变革意识、组织流程等管理基础、奖惩制度——要在视觉呈现力上提升产品,这四点缺一不可。
2005年9月,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华商报等联合搜狐成立了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宣言中称 “这是一个视觉呈现混乱、公众渴望标新立异的时代……我们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公众的视野变得清晰而美丽。”可见,艺术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不仅是传播意义上的),已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共识。
二,杂志
相比报纸,杂志本身就是精度更高的产品。照说邵忠的现代传播集团是很好的个案,《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LOHAS》等各有特色,而且邵本身就是学美术出身的,但刘嘉偌已提过他好多次了。这里说下《东方企业家》的模仿对象,《Fast Company》。 要是读者不懂英文,翻阅《Fast Company》肯定会以为这是设计杂志、时尚杂志,而不是商业杂志。
找到两期封面:一期是Gordon Bell,人工智能领域天才智者;另一期是Homaro Cantu,餐饮行业的爱迪生。还有就是Next栏目下的一个内页,讲无线技术。大家一起看看。
创办《Fast Company》之前,Bill Taylor是《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他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在麻省理工学院拿到MBA学位。约二十年前,Bill Taylor目睹着新经济的崛起,开始思考怎样才能用一种全新的视觉呈现方式讲述新经济故事,于是从选题、文风、摄影、排版、纸张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实验。
可以说和《Wired》一样,《Fast Company》是财经界的《People》。捧场的不仅有企业家、创业家、风险投资家,新锐咨询人、电影明星、专卖店投行家、技术粉丝狂、秃头学者、时髦造型师都成了《Fast Company》的拥笃。
2005年,《Fast Company》被亿万富豪、晨星公司(Morning Star,NASDAQ:MORN)的创始人Joseph Mansueto收至旗下。毕业自芝加哥大学的Mansueto也是极有艺术修养的企业家,接手后杂志风格上并没有粗暴调整。2008年他捐款2500万美元用于芝大图书馆的扩展工程,唯一条件是钦定了自己青睐的建筑师——Helmut Jahn(作品如下)。
三,电视
电视就是图像和声音的组合艺术。
节目层次而言,艺术渗透力不胜枚举。中央五套派编导去报道极限运动,如他业余时间还是个摇滚或地下音乐爱好者,那自然而然地就能联系起两种小众爱好,通过前、后期技术手段把共性体现出来。
其实任何娱乐形式,从体育赛事、演唱会到舞台剧、相声,去现场和坐电视的感受完全不同。对优秀的制片人、策划、导演来讲,他们思考的重心是如何让体育赛事、相声、演唱会、舞台剧完成“电视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如何通过镜头完成上述娱乐形式的表现力,让电视机屏幕前的观众感受到与贵宾席观众完全一致,甚至更High的气氛。
举三个成功的案例,和一个失败的案例:
1,《舞蹈世界》的制片人白志群在做电视、进入CCTV-3之前,是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也正因为这一背景,她的视角覆盖了舞蹈艺术和电视语言两个层面:既能抓取舞蹈的美学精髓,又能通过镜头、剪辑,在前者的基础上完成二次创作。电视舞蹈专题片《梦》,以及《扇舞丹青》都为明例。
刘嘉偌的父亲喜好书法国画,有次偶然间看到《扇舞丹青》,激动连连,说想不到你们做电视的有这么懂传统文化的,“从布景上看,或山水,或竹、荷、梅、菊,景深有远有近。”刘嘉偌再看了遍,从电视艺术语言的运用上解读:片头,镜头从右至左徐徐摇过,吸纳的是传统长轴绘画中“先右后左”的美学思想。总体而言,镜头运动的速度、节奏与舞蹈动作十分契合。
2,毕福剑主持的日播类栏目《快乐驿站》很吸引眼球,其中一个板块是将传统的相声、小品用电视漫画的形式进行改编,极受观众喜爱。据统计,被电视漫画后的作品,笑料“包袱”一般要比原创作品多一倍。这在相当程度上拯救了过去几年里相声、小品等中华传统技艺的低迷出镜率。
3,再来一个国际成功案例。NBA。 要问你CBA和NBA的差距在哪里,首先想起的多半是运动员、教练员实力上的差距,朱芳雨、刘炜和阿泰斯特、纳什怎么比!那再问句ACB(西班牙篮球联赛)和NBA的差距在哪里,运动员、教练员实力上的差距没那么大了吧,但为什么观众还是喜欢看NBA呢?
当然这里面有赛事包装系统的问题。看欧洲体育台的转播,说夸张点好像就一个机位在拍,比西亚电视台的转播也强不到哪去;但NBA赛事转播中,导演在各方面狠抠细节,让镜头有可能紧盯“暴力美学——肌肉开辟出来的道路”,真正完成了对篮球运动的电视化再创作。
下面这段乔丹绝杀top 10视频,相信1980年代末就开始看NBA的朋友非常熟悉。刘嘉偌请你注意3:01和4:37起的两段画面,这样的机位视角你在其他篮球联盟的赛事转播中看到过吗?值得指出的是,这是20年前的美国电视人做到的。
《芝加哥》的布景再好,唱京剧的上去能对得了味吗?
四,手机
业界对手机制造业的一般分类是技术型公司和市场型公司。新世纪以来的趋势,即便老牌技术型公司如摩托罗拉也开始放弃厚重的形象,拥抱市场。于是美学素养在行业中并不鲜见地发挥着奇迹式作用。
以中国市场为例:2001年夏新(ST夏新,600057)巨亏7824万元,但次年随着双屏折叠款A8手机面市,一切都被改变了,夏新也成为A股市场上最赚钱的公司,2003年净利润达到6亿多元。A8款手机只有19.9毫米薄,可调的七彩屏幕背光和钻蓝色键盘面板背光扎人眼球,16和弦让手机告别了蜂鸣时代,充满了后来称之为“感官竞争力”的工业设计细节。
再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来自“手机狂人”万名坚,他坚持在TCL手机上镶嵌钻石以完成产品差异化,靠张扬的外观设计和整合营销震撼市场。
这些案例到今天也有启发作用: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人民币升值很多中国制造业公司举步艰难,通过美学创意给产品增添附加值实为出路。
但问题还在于中国40-60年龄段的企业决策者,由于成长于文革年代美学素养基本为零,枪毙了不少好想法。想想Sir Jonathan Ive为苹果所设计的iMac、iPod、iPhone、iBook系列产品,从外观到用户界面是那么漂亮时髦,消费者怎么会不掏皮夹子。当然,更要感慨的是Steve Jobs给予了设计部门在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公司里都没有过的重要地位。
(下)将围绕视频网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