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七百年前邵康子会预测到华国锋-------谨以此文悼念华国锋同志!!!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今天惊闻华国锋去世的消息,我马上想到我读过了 北宋·邵雍(1012——1077)曾著过了梅花诗,这也算是古人对华国锋一生的定论吧。邵雍 曾著《梅花诗》十首共计不过280字,对此身后上千年间曾重大史事,历两宋、金、元、明、清,民初、民国、日本祸华以及反右、文革、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做出预测,《易》理深邃,其中第十首预言1977-1979华叶邓中兴改革开启万世太平。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梅花(华)似乎暗喻华国锋与叶剑英(叶氏出身广东梅县)。花则华也。有花有叶,故言数点梅花。天地春即1977年所谓"第二个春天"。 其诗中剥复指剥极而复,又即所谓"拨乱反正"。问前因,即清算历史问题,大平反及大反思也。 环中承平似喻指邓小平开辟小康之世。四海为家,指改革开放,中国走入世界,渐臻民主(孰主宾),中华国运自此而走向新境界、大复兴。邵康子七百多年后的1977年,有一著名报告文学中,铭表华国锋与叶剑英在粉碎“四人帮”事件中的贡献用词是:“国之锋”、“剑之英”,可见其影响之巨。

        华国锋17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由一名普通的游击队战士,经历了许多的风雨坎坷,一步一步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国家、军队的最高领导人,自有其超凡之处。当然,华国锋的魄力与智慧远远不及毛泽东与邓小平,他没有形成,也不可能形成一套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提并论的思想理论体系,他也远没有毛泽东与邓小平那样深厚的政治基础和巨大的政治威望。但华国锋的明智之处就在于对自己的历史角色和历史使命有着难得的清醒的认识,他既没有逃避自己的历史使命,又没有不知天高地厚地去扮演自己无力扮演的角色。他做了自己该做能做的事华国锋是一位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百姓、对历史负责任的政治家。我时常推测,为什么邵康子在七百多年前的预测中,对华国锋会如此器重,我想原因在于华国锋的历史使命与邓小平历史使命进而与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简而言之,就是在毛泽东去世以后,为了保持国家局势不限于动乱与战争,保证国家政权的平稳过渡。华国锋成功地扮演了他所应该扮演的历史角色,成功地完成了他所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

     毛泽东于1976年9月9日去世,9月11日,华国锋便找到李先念,首次提出解决“四人帮”问题。华国锋是一个温和的政治家,但并不软弱,并不昏庸,在清除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四人帮”的过程中,华国锋显示出他非凡的魄力与智慧。由于政治的原因,前些年对华国锋在清除“四人帮”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不够。事实上,华国锋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最为关键,最为重要。华国锋的身份决定了其行为的合法性。除华国锋以外,江青等激进派也好,叶剑英等元老派也好,其许多活动都受其身份的限制不能公开化,不能形成体制内的决议和力量。王洪文就曾让其秘书通知各省、市、自治区有重大情况报告王洪文办公室,华国锋随后一道电话便使王洪文的通知效力归零。很难想象,没有华国锋的主动表示,叶剑英等人敢在华国锋面前提出逮捕江青等人的问题。这几年,中国政治的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关于清除“四人帮”的许多细节也逐渐清晰化。汪东兴、吴德等亲自参与清除“四人帮”的重要人物都在回忆录中指出,华国锋是清除“四人帮”的首倡者华国锋是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但在毛泽东去世仅仅二十七天,就采取果断措施,逮捕了毛泽东的夫人与侄儿及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等人,这些人都是毛泽东晚年最为倚重的亲人和红人,也难怪江青慨叹说:“主席尸骨未寒。”耐人寻味的是,华国锋说自己的行动是“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因此,我说华国锋并不软弱,并不昏庸,在清除“四人帮”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魄力与智慧。这里简单地说一下,毛泽东晚年最担心中国的政局在“血雨腥风”中交班,此时毛泽东对他所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有所怀疑,有所反思,但是还不可能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于是对于中国未来的局势就十分担忧,十分深意地安排了1976年周恩来去世后构建的政治布局:一是没有把权力交给江青等激进派,二是没有把邓小平彻底打倒,“保留党籍,以观后效”,三是在华国锋的副主席前面引人注目地加上了“第一”两个字。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给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临终时这一布局至少说明毛泽东对历史的趋势有了清醒的认识毛泽东在去世前说过,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毛泽东最后几句话说得那么悲凉,说到了“动荡”,说到了“血雨腥风”,说到了“天知道”。 毛泽东一身自信睿智。处理国内事务运筹帷幄,稳操胜劵。但是处理身后事务,却似有霸王别姬之感。这至少说明毛泽东是一位对历史,对国家负责任的伟人,他不希望国家在他去世后陷入动乱与战争,他希望在他去世后,国家走上一条务实的道路,他明白在他去世后,江青等人根本不是党内元老派的对手,但又绝不会向元老派妥协,如果把最高权力交给这些文革激进派,国家肯定会陷于动乱甚至是战争。毛泽东当时已站不起来,说话不清楚,能作出这样的布局很不容易,很值得敬佩,从这个角度讲,华国锋清除“四人帮”是“继承毛主席的遗志”,也是对中国历史进步的一个伟大贡献。

         解放邓小平,和平退位是华国锋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大贡献。华国锋与江青不同,他忠诚于毛泽东,拥护文化大革命,但他是一位温和务实的政治人物,在抓革命、抓政治的同时,他更愿意做一些实际的生产方面、经济方面的事情。他在湖南抓农业、搞水利是出了名的。正因为他政治上可靠,经济上实干,毛泽东才欣赏他。清除“四人帮”后,他提出了一个“抓纲治国”的口号,虽然没有摆脱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体系,但他把重点已放在后面的“治国”上是确实无疑的。他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更加响亮地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一系列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虽然华国锋领导经济工作的方法仍然是毛泽东的模式,不少经济指标也不切实际,但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努力把国家引上一条务实的道路。后来邓小平说华国锋在清除“四人帮”后,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主要就是指这一点。这更多的是历史的局限的问题。当然,  无论从政治理论,还是从政治基础、政治能力上讲,华国锋都不可能与邓小平等元老抗衡。华国锋不可能摆脱毛泽东晚年的模式与影响,不可能系统地公开地实质性地纠正毛泽东的错误,不可能否定文化大革命及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不可能提出一套新的合乎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体系。相反,华国锋出于对毛泽东的忠诚,出于对自己权位的保护,提出了“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这是不合潮流的,是不符民意的,是讲不通的。我想华国锋的本意并不一定那样绝对。但这是一种历史的安排,1977年--1978年的华国锋之果是1976年以前华国锋之因。基于毛泽东晚年的政治安排,第一步是解决了“四人帮”问题,此后进入第二个阶段,谁也不可能阻挡邓小平的复出,谁也不可能阻挡元老派的重新掌权,谁也不可能阻挡对于文革错误的纠正,这是毛泽东晚年政治安排逻辑运行的必然结局。华国锋是明智的,是一位对历史、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负责任的政治家,就在于他从总体上讲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角色与使命,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政治基础与能力,他没有孤注一掷,没有破釡沉舟。可以肯定地讲,华国锋如果失去理智,不惜一切,邓小平的复出与改革进程必将出现难以预测的曲折。中国社会很有可能陷入一场动乱,甚至会出现战争。从这个角度讲,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今天,中国人民应当感谢这位当年的“英明领袖华主席”,他敢于胜利,还要敢于失败,善于斗争,还要善于妥协。能够平静地承认失败,是一种风度,是一种气度,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家至今仍缺少的可贵品质。我想纯朴的中国老百姓是会永远记住“华主席”的!有人认为,华国锋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叛徒,把所谓的红色江山拱手相让与邓小平,这样的极左言论已没有反驳的必要。有人认为,华国锋是懦夫,这些人从传统的英雄观和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出发,认为华国锋只有死守毛泽东的路线,把邓小平置于死地,才算好汉。其实,不用说华国锋,华国锋之后的胡耀邦、赵紫阳,都曾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最得力干将,但其结果如何,不必多讲了吧。今读邵康子诗,你不能不承认这是历史的一种安排。 文化大革命初期,刘少奇曾向毛泽东提出辞职务农,但终究难以保全,最后惨死河南。由此来看,华国锋的和平退位是中国政治走向文明的体现。

       华国锋在做人方面也堪称模范。华国锋平易近人,和颜悦色,退位以后深居简出,不问时政。他的主要生活内容一是到各地农村搞点调查研究,毕竟从事过多年农村工作,毕竟当过国家最高领导人,有许多观点高屋建瓴,很有价值。华国锋潜心书法,书法端庄稳重,自成特色,近年来的作品多被人收藏,拍卖行情日渐看好。华国锋的会客厅中,悬挂着一张条幅,是他在2006年85岁时写的,斗大的两个字“清静”,很大气,很从容,很有特色,很见功夫。

       华国锋无论在高层,还是在民间,都有着很好的口啤。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华国锋是将 个将忠字义旗扛到底的人。每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纪念日,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华国锋都要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泽东遗容-------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唯一有着华国锋当年一国之首长的痕迹,就是“毛主席纪念堂”的题字。由这块题字匾下进入,便来到了毛泽东的座像处,再往里头走,穿过重门,就是华国锋毕生忠敬的伟人毛泽东的灵枢灵位,在此处,华国锋一定要亲喊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中国封建社会为官为事的“忠”义之道所传承的影响,当对遗及华国锋,甚至不排除由忠诚发展到愚忠,但须知中国人千百年对对有忠义的人都敬奉有嘉。相信华国锋的忠义随时间之水流传,为中华忠义文化增上浓墨重彩一笔。华国锋与后来的各届领导及许多老领导保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国务院原副总理,老资格的领导人谷牧在一篇回忆文章说:“华国锋是个好人。”这句话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这些年,华国锋到过不少地方,消息一经传出,群众就将华国锋居住的宾馆围得水泄不通,鼓掌、欢呼。有一次,华国锋在湖南张家界风景区内,被几位大学生认出,众多游客自动站成两排,向华国锋致敬。这样的场景,并不全是由于群众对高层领导人的神秘与好奇心理所致,也并不是所有的退位领导人都能享受到的。有一篇记述访问华国锋的文章说,华国锋“身材依然高大挺拔轩昂,面容依然慈祥憨厚可亲,言谈依然朴实平和风趣,举止依然端庄稳重脱俗。”说他“以平民身份,平和心态,平淡生活的境界安度晚年",这些语言是恰如其份的。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北京奥运会正在尚演中华复兴的序幕。相信北京奥运会上欢呼着收金夺银的新一代中国人甚至还不知道华国锋为何许人氏。念及于此,我在品读七百年前邵康子梅花诗之余,深切悼念华国锋同志,须知中国人民有今天的生活状态,华国锋也是功不可没的:

                   中华复兴腾飞日,家祭无望告华翁!

附:北宋·邵雍(1012——1077)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预言了南宋半壁江山苟安江南以及金人入寇的历史。黄:黄龙府,金国的首都。金:女真族建立的金国。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预言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元兵入侵临安恭帝被俘。北宋、南宋历经三百余年(960——1279年),1279年,宋军残部穷途末路,陆秀夫背着南宋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预言元朝统治中国,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至1271年定国号为元,从忽必烈至顺帝共经十世(天数五地数五),元祚88年(应二八之数)。顺帝时宦官扑不花害元之事也影射其中。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写的是明朝统治时期。朱元璋出生贫民当过和尚,后参加农民军于1368年称帝,定都南京。实为起于布衣。朱棣为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京,建文元年起兵,四年后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破京师,明朝灭亡。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首句言清兵入主中原。清代又有与夷人通商,开辟口岸之举。十九世纪中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持续十八年,遍及十八省,动摇了清朝统治。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拥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都督,袁世凯死后又成为总统。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1911辛亥年4月27日黄兴、赵声等领导广州的起义,牺牲一百余人,后葬七十二烈士尸体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失败,但震动全国。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农历八月十九日,秋季),武汉三镇独立。吉曜指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半升指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内战无法实现统一。古时又称太阳为金乌,此暗示日本国旗,预言二战日本战败投降。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首句似言中国大陆和台湾各自的统治。次句似言北约入侵南斯拉夫(彼国在中国的西北方),不知对否,或者是指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边境的纷争也说不一定。因为前面都是预言中国历朝的兴衰治乱,后面会不会是牵涉到世界局势呢?如果不是说的世界大事而单言中国的话,后面的诗句对中国人来说,真是太恐怖了)
附:网友碧云天试解梅花诗第七节,似为合理,可采:首句为预测台湾,第二句应指解放军入藏,第三句分别指抗美援朝和中印边界之战,第四句指中苏交恶,发生珍宝岛之战及中苏各自陈重兵于边界数十年。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梨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历史循环不已,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阳变化无穷,“剥”和“复”这两个卦,大概表达的这个意思。剥极必复,茫茫天地谁主沉浮,作者亦感慨无限。
1.解 读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死于神宗熙宁10年(1011-1077)。
  邵雍精于易术玄学。民国陈钟凡著《两宋思想述评》论邵氏学术云"其学本方外,精于数理,于事物之成败始终,人之祸福修短,每多臆测。""种种前识,殆人类所难能"。
  梅花诗十首,传为邵雍所作。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1077-1977年约900年间中国世事,若合符契,皆有暗合,殊可玩味。如果此诗作者确为北宋邵雍无误,那么我认为这十首诗似可视作运"易"之数理预测未来的一部奇作。兹戏为臆解之如下。
一、第一首诗预言北宋靖康事变。事情发生在邵雍死后第50年(公元1126):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1天门荡开,指靖康元年金人攻破开封掠徽钦二帝史事。天门,即北宋国都城开封,《楚辞天问》:"天门开阖",开阖即开封之意义,隐喻即天门也。[按开封,五代梁开平元年(907)置开封府。取开拓封域为义也(《名胜志》)。开封又名汴梁,宋代称东京。又称天京,神京,帝京。]
2人去人来,指徽钦二帝被金主完颜亮俘虏,金兵并掠去宗室、后妃、工匠数万人北上黑龙江(几人归去)。金人十万铁骑南下(几人来)。北宋由此灭亡。
3山河非完璧,指南宋与金国划江淮而治,神州山河从此破碎。
4黄金祸胎,指金人及金国都黄龙府也。
  所谓"不信"者,因女真本为北方一极弱小之少数部族也。经济军事与大宋皆无法相比,但北宋竟以堂堂中华之大而亡于其手。今人喜言历史竞争为"经济实力"竞争,殊不知"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毛泽东)之辩证法常见诸于历史。故西谚有上帝好戏弄强者之语。老子则谓刚强者死之邻。
  而邵雍亦言"不信",即令人难以置信也!金国始建国于北宋政和3年(1113),即邵雍死后36年。当邵雍在世时,宋之北方大敌乃辽国,宋仍强大而金人尚为一游猎小民族。不料在太祖阿骨打统帅下,由小而大,由弱而强。先灭辽,后竟亡北宋。故梁启超云:夫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未有如宋之时也。(《王安石传》)
二、第二首诗预言南宋兴废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叁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1湖山一梦,湖即西湖,山即吴山。金海陵王尝命画工秘图杭州湖山,题诗其上,有"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句。南宋人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所谓风景不殊,而世情全非也。
2云龙北飞,云龙指龙气即王气也。南宋软弱,累世称臣纳贡于金朝,故云王气(云龙)北飞。
3三百年一日,两宋自960年开国至1279年元军南下而亡国,历国计319年。约数300。终者,终结也。堂堂三百年王朝终结乃于一日。
4长天碧水,指南宋末代宰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于南海伶仃洋沉水死难,南宋亡国。所谓"叹弥弥"者,邵雍乃宋人,故言本朝事特具感慨耳。
三、第三首预言元朝史事。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1天地相乘,天数五、地数六合则为十一。元自世祖忽必烈兴国定都北京至顺帝亡国共历11帝。一原读为一圆,即圆合也。
2甲子兴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1264甲子年(至元元年)定都燕京,国号大元。至1324(甲子)年60年间元帝国达到全盛。正为一个甲子。此时之中国本土疆域,南跨粤海印度支那,西统新疆、西藏、云南,北括西伯利亚,东北到鄂霍次克海,乃是当时地球上最强大之统一帝国。马哥波罗来华所见之强盛世界帝国,即在此期间(约当1275-1296年)。近人忘祖,多不知大元帝国之强盛伟大,盖以其为少数族统治之王朝也,而羞言之。仍以大汉族主义居正统之偏见视之也。
  元帝国(蒙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被历史学家所忽视了的伟大帝国时代。蒙古征服世界,靠的是骠悍草原骑兵与公元10世纪于中国兴起的包括火炮和通讯在内的新技术相结合。正是汉文化与强悍的草原武力通过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这两位伟大政治家给予的巧妙组织和整合运用,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超级世界帝国。成吉思汗、忽必烈的武功,超过于西方历史上的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超过了十字军东征和扫荡西罗马帝国的匈奴蛮族。元帝国的骑兵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骑兵。
  所谓"黄祸",就是指这一骠悍的蒙古骑兵给西方人留下的恐怖记忆。
  宋的失败,是柔弱而注重享乐的宋文化以及缺乏效率而腐败的行政及军事组织即政治的失败。这种制度,终两宋时代均未能改革。所以尽管有众多的人口和人才,伟大的经济潜力(每年以极其巨额的贡奉献纳于北辽、西夏、金)、技术实力(三大发明都产生于宋代)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宋却屡战屡败于落后的少数族小边国--西夏、北辽、女真(金)和蒙古,直到亡国。
3"年华二八",指元至正28年朱元璋命徐达北伐攻克元大都。元朝历祚共计163年,亦略应于"二八"(16)之数。1351年黄河崩决,红巾白莲教邪教起义反元。元朝亡于元至正28(1368)年,朱元璋亦于本年建立新朝大明(即洪武元年)。故云"乾坤改"。
4看尽残花。元亡后元顺帝北奔塞外,死于内臣扑不花之暗害。"不言者",死而无言也。
四、第四首预言明朝史事。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1英雄起布衣,指朱元璋本为乞丐出身。
2朱门黄几,朱门指朱姓。黄畿谐音皇基。朱元璋定都于南京,但皇基尚未稳固,故云"朱门不是旧皇基(畿)"。
3飞来燕子,燕子指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废建文帝。迁都于北京。即飞来飞去寻常事也。
4李花,指李自成。李自成曾为流民,后为"流寇"。故称"李花子"。1644年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缢死景山,明朝亡,故言"春已非"。李闯改朝换代国号称"大顺"。
五、第五首预言清朝事。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1胡儿即东胡指女真。满清原为女真旧部。长安指京都,此谓北京。胡儿又指多尔衮,乃努尔哈赤第14幼子。1644年(顺治元年)率满清八旗军长驱直入进驻北京。故曰"骑马走长安"。
2海境指海防边境即明屯兵之重镇山海关。吴三桂引清兵,大破李闯军于山海关前一片石战场,清人从此而入主中原。
3两言洪水,第一洪指洪秀全。第二洪指黎元洪(中华民国首任军政大都督)。清朝败亡于二洪。
4汉中指汉阳,即武昌(今称武汉)。1910年武昌首义,成立临时新政府与清朝分庭抗礼。清光,指清军。宜者,移也。武昌起义后,清调北洋军移师南下进攻武汉新政府。"看"者,观望对峙也。
六、第六首预言中华民国前期史事。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1汉天一白指汉人光复。汉江,江汉也。武昌首义于十月十日(秋)发动。武汉三镇地在江汉。
2憔悴黄花指黄花岗黄兴首义失败(1911年4月27日),七十二烈士牺牲。总,永也。总带愁,即永远怀着哀愁。
3吉曜喻指青天白日旗。箕斗,即北斗,民初以北斗七星为国旗。又喻北洋军,其首领(箕斗)乃袁世凯也。箕、凯(古读岂)古音相通。斗有魁酋首领之义。
4金乌起灭所指日本侵华(太阳古称金乌,金乌栖于扶桑,扶桑即日本)。"海山",指清末甲午战争日军黄海海战灭北洋舰队,又攻克旅顺口炮台(山)。1915年日本与袁世凯订立灭亡中国之"21条"秘约。
七、第七首预言中华民国中期史事。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1云雾各天,似指民初之军阀割据混战。各者,割据也。各据"一天"。
2西北烽烟指蒋冯阎中原大战。又红军长征抵西北据延安。
3东客西盗指日本侵华及西方列强入寇中华。
4胡儿指东胡,此指俄罗斯、蒙古。1929年发生中东路事件,中俄于黑龙江边境冲突。蒙古在苏俄支持下独立。
八、第八首预言国民党。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1"世事局残"似指国民党自立党以来一直都只能作惨淡经营。所谓"局初残"者,开棋即是残缺不全之局也。
2"共济和衷却大难"一句,暗藏"共和难"三字。似暗喻共产党济兴、国共合作共抗国难。济者,兴起也。却者,抗也。和衷,合作也。难者,艰难也。
3豹死留皮,豹古称文豹,又称文狸。似象征孙中山。孙中山本名"文"。皮一席指留下三民主义总理遗嘱。但只是一张皮。
4最佳秋色应指1936年12月12日即"双十二事变",长安即西安,张杨于西安扣蒋发动兵谏抗日。自此中华国运为之一转。
九、第九首预言毛泽东建立新中国事。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1火龙即祝融,南岳太阳神,象征毛泽东也。燕门即燕山(香山)。秋,即1949年10月,毛泽东开国于燕门,即天安门也。
2原璧读为圆璧。赵氏指孤儿(用春秋三晋事故典)。毛泽东混元一统,但残璧未圆于台湾。遂陷入海?quot;孤儿"(赵氏子)之境。
3一苑(院)奇花指百花鸣放运动,春主指东君。东君即毛泽东。百花齐放,春君为主。说开即开,说收即收。故曰"春有主"。
4连宵风雨似指1957年后反右、跃进、文革连宵风雨,运动不断。但毕竟有惊无险故云"无忧"(不须愁)。
十、第十首预言1977-1979华叶邓中兴改革开启万世太平。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1梅花(华)似乎暗喻华国锋与叶剑英(叶氏出身广东梅县)。花则华也。有花有叶,故言数点梅花。天地春即1977年所谓"第二个春天"。
2剥复指剥极而复,又即所谓"拨乱反正"。问前因,即清算历史问题,大平反及大反思也。
3环中承平似喻指邓小平开辟小康之世。
4四海为家,指改革开放,中国走入世界,渐臻民主(孰主宾),中华国运自此而走向新境界、大复兴。
  以上梅花诗十首共计不过280字。竟可涵括上千年间重大史事,历两宋、金、元、明、清,民初、民国、日本祸华以及反右、文革、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至于今。基本暗合无间,令人确乎不可思议!冥冥青史,其果有先定之天数乎?!《易》理深邃,于此诗可见一斑。岂可皆视为迷信哉?
  《推背图》一类民间隐语哑谜,自古多有。其源略出于先秦两汉占卜辞及图谶耳。《史记》记秦时民谚"亡秦者胡"、"祖龙死而地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盖其类也。然俗传之《推背图》、《烧饼歌》一类皆语辞俚俗,格调低劣,出三家村夫子之手,虽假托名士,附会高人,不能掩其仄陋也。惟所传邵雍梅花诗十首,语辞清丽,意境深雅。余治邵氏易学积年,亦常好其奇而玩其辞。因略书心得,作猜谜游戏,而聊备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