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病”背后的冷思考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13亿中国人的欢呼声中结束,在16天的日子里,人们欢呼声最高的就是运动员在领奖台上争得金牌的时候,而在没得到金牌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副失落的样子。

  看看本界奥运会的奖牌榜,中国人都笑了: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共100枚奖牌。在这个数字中如果只看金牌的数量,我们也许都在欢呼,因为我们的金牌第一,但看看所有奖牌的数字,铜牌和银牌的总和还比不上金牌的数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该如何思考?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是金牌大国,但不是奖牌大国,更不能说明中国是体育强国。尽管美国的金牌数量是36枚,比中国少15枚,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差距,但美国的银牌数量是38枚,铜牌的数量是36枚,总数字是110枚。俄罗斯的金牌是23枚,银牌为21枚,铜牌为28枚。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主要目标是争得金牌,而美国和俄罗斯运动员主要是为了争得奖牌。

  前两天,新华社一篇文章就指出,“金牌大户不等于是体育强国”,我赞同这样异常冷静的声音。金牌大户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可以称之为体育强国,倾全国之力培养出来的国家队不能代表中国社会普遍的体育精神与竞技水平。我们应该清楚,金牌大国是国家投入资金的结果,体育强国则是国家和国民双重投入的结果。金牌大国国家的投入方向是竞技体育,体育强国国家的投入方向是普通体育设施。金牌大国可以在一个经济弱国实现,体育大国则一定是在一个经济强国才能实现。我们还清楚的看到,与奥运金牌世界第一的身份极不相称的是:国民热爱体育赛事但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多数人热爱体育只热爱在看体育赛事上;民间体育条件极其简陋,人均占有的体育设施、场地微不足道;群众体育的目的大多是为了玩乐或者消磨时间,能够坚持体育煅练竟然多为中老年人;学校体育设施越来越好,但青少年的体育水平和身体健康却越来越差。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金牌数基本上与国民的身体素质没有多大关系。尽管我们的运动员不断地为祖国拼得一块块闪耀着美丽光芒的金牌,但金牌的背后,却依然是全民对体育锻炼的漠视。只满足精神上的满足,而过分追求“光环”的荣耀,这是一种危机,如果还得不到全民的重视,必将带来另一种更为严重“贫富差距”。

  2008年8月24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