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写作进行到底


2001的时候作为一名药店药师的笔者有幸接触到了中国医药第一报——《中国医药报》,当时就将手头上的几篇稿子投向该报。没曾想,几篇稿子陆续发表。之后,稿费也从遥远的首都北京邮来,钱虽不多,但在当时相对于笔者的薪水来说,也是一笔小小的收入。同时,《中国医药报》的编辑老师给笔者多次打来电话,沟通写作技巧,交流写作心得,给笔者许多鼓励。笔者也没有辜负众望,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写稿、投稿、改稿。一年下来,在《中国医药报》发了26篇作品。并被报社推荐为通讯员,当然,稿费也是可观的。

在和《中国医药报》相伴的日子里,笔者的欢乐多于忧伤,充实多于空虚。笔者从以前通讯员到现在的特约记者,从单一的文字到图片、文字、采访多向发展,而且有幸结识了许多新朋旧友。这些都是金钱所不能给予的。随着文章见报次数的增多,笔者的知名度也在不断加大。记得2004年1月份,笔者去北京出差,利用空闲到北京西单金象大药房采访,当笔者拿出《中国医药报》通讯员证给西单金象大药房店经理看时,经理疑惑的看着笔者说:“你不是南昌开心人大药房的药师吗?什么时候到《中国医药报》去了。”笔者笑着跟她解释了笔者业余为《中国医药报》写稿的原因。

今年以来,笔者来到了上海工作,也和报社加强了联系。上海这边的医药新闻,笔者也会及时将它们撰写成稿件投给报社;报社也会将一些采访任务交给笔者完成。一次,报社市场周刊尹薇副主任给笔者来电话,希望笔者协助采访上海药店的一些情况,笔者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笔者就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到上海各大药房去采访。上海和北京一样,是个大城市。为了采访到真实和典型情况,笔者穿梭于上海各区之间。那天上午天气炎热,而下午又下了瓢泼大雨,给采访造成了很大麻烦。但为了完成采访任务,笔者并没有任何怨言。第二天又接着采访,晚上挑灯写稿。深夜12点,一篇符合报社要求的稿件终于完成了。

随着稿费的不断增多,笔者也用稿费武装了自己,以前是手写稿件用邮寄或传真的方法,现在笔者买了电脑,装了宽带,稿件都是用电子邮件传送;以前拍照片用的是传统的傻瓜相机,时间慢不说,还费钱,如今笔者买了数码相机,即拍即传,快捷方便。以前采访都是用笔记录,现在时尚的录音笔给笔者带来了许多方便。

从今往后,笔者在做好本职药师工作的同时,继续将写作进行到底,继续和《中国医药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