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推翠花家的门



“陶醉白石沟”系列图片报道10—8


这是我们在2008年8月7日下午在白石沟景区参观时,于山间的一处“人民公社”休闲娱乐区所拍的照片。“翠花家”是一排小房间中的一间,在一个大院落里,估计是餐室?卧室?洗脚屋?不太清楚。只是每一家都用一个很乡土气息的女性名字命名,令人有豆棚瓜架、麦田谷仓一类亲切质朴的农家向往(或曰妄想)。
记得“人民公社”院中正有一个似乎叫“全人教育”的夏令营开营,两队懵懂的孩子在空气新鲜的环境里排成两排,呆板地听一个来自部队的苦瓜脸教官训话,我们隐约听了几句,发现几乎没有人话,全是昏话,不禁感叹:在这样好的环境里,不带孩子们开心地做游戏、观察草木、戏水、摘野花、听鸟鸣,而是硬性灌输一些病态伪道的死观念,真是犯罪。这怎么能美其名曰“全人教育”呢?
从这张光头教授推门的照片,大家就扯出了一个话题:是“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也就是重新推敲“推敲”的来历和韵味。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推翻了历史上的庸俗定论:“僧推月下门”好!何也?答:设若高僧夜出,私会尼姑或民女(譬如翠花)情人,到了门前,如果是“敲”,就证明还不是太熟悉,有试探的味道,甚或“敲门都不应,拄杖听江声”;而如果是“推”,则更进一步,是预先留好了门,心有灵犀,推门径入则可,干净利落,宛如回家。一字之境,加进了民俗学的体验,解释就变化了,有意思。
记得台湾女学人成寒女士写过一本配插图的书,叫《推开文学家的门》。如果改成《敲开文学家的门》,那味道就又变了,因为她拜访的那些文学家都过世了,他们的家已成为人去楼空的“文学遗址”,主人不在,家门“敲”是敲不开的。

记者张阿泉摄影注文
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