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按季分红才能体现公司责任


 

只有“按季分红”才能体现公司责任

——“按季分红”是上市公司诚信与实力的体现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原载《广州信息时报》2008年8月9日

  笔者按:“按季分红”是上市公司对股东的一种承诺、一种诚信、一种责任。然而,“一次性分红”(即一年分红一次,或是若干年分红一次)则不需要承诺,它是随机性的、随意性的、没有任何约束的,即便分红,也可以是象征性的,因此,一次性分红既不存在诚信压力,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及我国香港等地区的股市中,“按季分红”是上市公司分红的最主要模式。相反,按年分红或每半年分红的情形则一般比较少见,当然,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是无红可分的。此外,一些公司有时还有相当丰厚的“额外”分红或“特别”分红,这类分红一般是有针对性的、偶尔的或一次性的。

  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最偏好的分红形式却是送股票(即便当年没有盈利,也可以用公积金转赠),因为送股票是不用花现金的!但由于派现分红是再融资的“硬杠杠”,因此,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也不得不搞一些象征性的派现分红,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也只是蜻蜓点水、意思意思,比方,每股派现5分、1毛、2毛,如此等等,当然,三年、五年分红一次也是常有的事,但“按季分红”在中国大地上则是绝对不存在的!

  按季分红是什么?按季分红是实力,是诚信,更是对股东负责!

  事实上,上市公司“按季分红”,对规范上市公司法人行为、进一步完善股市发展、改变投资者结构、转换投资模式将具有一系列重大意义。

  ()“按季分红”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按季分红是将公司下一个会计年度的利润估计“超前”制作成分配预案,并承诺将按季度等额分配给股东。比方说,上市公司在2007年度的财务报告中,不仅要预测2008年全年的净利润,而且还要将2008年公司“按季分红”的分配预案公之于众,并要求细化到2008年每个季度分红的具体时间(包括登记日)及每股分红水平。

  由此可见,按季分红,也就是“真金白银”,它既是上市公司综合素质与竞争实力的象征,也是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一种考验。很明显,按季分红,不仅需要公司具有更高的财务控制能力,而且需要公司具有更强的利润分配能力。因此,缺乏管理经验,或是缺乏盈利实力,都是上市公司实现按季分红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只有自信而有实力的公司,才能真正实现按季分红的模式,并能充分发挥按季分红的市场激励作用,并充分体现上市公司对股东高度负责任的精神。

  ()“按季分红”对投资者的影响

  按季分红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一种责任和诚信。作为投资者,无论是短线投机,抑或是长期投资,由于他们的投资本金是不可以原价赎回的,因此,他们有权利要求上市公司“按季分红”,并给付他们在单位“持有期”(按季)应得的基本红利保障。作为上市公司,尽管股东的钱是不用偿还的,但你必须对股东高度诚信,并对股东的投资负责,“按季分红”便是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公开承诺与诚信表现。

  由于按季分红是将事先预测的当年利润按季“均分”。一旦上市公司确定并实施了当年第一季度的分红方案,也就等于向投资者公告了公司当年四个季度的分配水平,而且每个季度分红基本上是等额的,由此可见,按季分红,不仅是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和盈利实力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全年分配能力和自信程度的一种检阅,因此,按季分红是最能体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盈利能力、分配实力,以及公司对股东的诚信度及责任感。

  (三)“按季分红”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当然,在“按季分红”的模式下,垃圾就会显得更为垃圾;只有真正意义上的蓝筹股,才会显得更加光彩夺目。按季分红有利于引导长线投资,淡化年度行情炒作。其实,对于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按季分配,使投资者更能一目了然地作出判断:如何做投资组合,如何搭配投资期限。由于四季均分的红利模式大大降低了按年分红的不透明和随意性,从而规避了“年报行情”带来的年终“压赌”和市场过度投机,这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形成价值投资理念,进而有利于市场稳定与健康发展。

  政策主张:在中国,按季分红应该及早分批展开试点。首先,可以考虑率先在50元以上的高价股中推行“按季分红”的模式,然后,再向A+H股公司推广。因此,笔者建议,那些高价股与绩优股公司,应有责任尽早拿出自己的“表率”作用来垂范中国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