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运河,史称泇河,又称韩庄运河,是京杭运河山东枣庄段的别称。它西起微山湖口的韩庄,迤逦东行经台儿庄入江苏境至泇口处与中运河交汇南下,全长42.5公里。作为京杭大运河全线1794公里南北大动脉在长江以北的第九个阶梯,如今主航道全线达到千吨级船只常年畅通无阻的三级标准,万年闸和台儿庄两座船闸均为国家二级标准,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和“全国文明样板航道”。
台儿庄运河的今天,经历了一个由废到兴的沧桑巨变。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与时俱进,给枣庄航运事业带来的必然成就——
一
台儿庄运河是明代万历二十一(公元1593)年起历时10余年京杭运河数次大改道工程的重大成就。此前数百年,黄河水患的淤塞及其他种种因素,享誉中外的京杭大运河始终多枯少丰,漕运“动脉”空有其名。台儿庄运河的诞生,使京杭运河绝境重生,南北漕运日益繁盛。《明史·河渠志》说:“国家定鼎燕京,仰借东南朝税岁数百万担以资京师,唯此漕渠一脉,为之咽喉”。清乾隆皇帝南巡时也留下了“韩庄水气照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的慨叹。但是,在台儿庄运河兴盛300多年之后,由于清末政治日趋昏暗,内忧外患不堪承负,导致运河年久失修,“淤塞日甚”,时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漕运被迫中断。台儿庄运河自此沦入荒废,成为洪水走廊,遗患两岸。
台儿庄运河航运事业的复苏,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对伊家河的成功开挖与治理。1956年10月起,山东省济宁专署组织鲁西南4县11万民工,分三期开挖治理了伊家河。伊家河西起微山湖东湖口,与韩庄运河一南一北向东并行至台儿庄上游交汇,全长37公里,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微山湖泄洪和沿岸抗旱除涝。利用伊家河水系,国家投资于1972年建成了台儿庄节制闸和台儿庄船闸,在伊家河上建起了刘庄节制闸和刘庄船闸,以及李庄、刘庄、花山子等港口码头,组建了国营航运公司,使台儿庄至微山湖的水运航道得以恢复。该段航道水深
二
“7.24”沉船事件受到国家的关注。国家计委和交通部批准修建台儿庄二线船闸,并作为应急工程,由交通部拨款3000万元,水利部负责实施;于1994年6月按三级航道标准先期对台儿庄至大王庙18.5公里的航道进行开挖整治。投资6335万元的台儿庄二线船闸工程于1995年6月竣工。该船闸按国家二级标准设计,年设计单向通过能力达到2100万吨,是原台儿庄船闸与刘庄船闸的20倍。台儿庄至下游大王庙段18.5公里的卡脖子航道,经拓宽挖深,裁弯取直,河底高程达
1996年,总投资12亿元的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济宁至台儿庄段获准实施,历时4年,工程告竣,台儿庄闸上至济宁微山湖东口大运河38.5公里五级航道得到全面整治,万年闸上游至济宁韩庄段航道河底高程达到
三
抓住国家振兴运河航运的重大机遇,枣庄市航运管理局乘势而上,积极创建文明样板航道。他们着力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航道维护质量,提升航道管理水平,先后在辖区航道沿线配布了助航标志、标牌76块,使船舶航行更加舒适安全。分别对台儿庄和万年闸船闸的上下游引航道实施了大面积的石坡护岸及绿化美化工程,让古老的运河再展新姿。在两座船闸中推行了质量管理,并进行科学建设,2005年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设完善了滕州、万年闸、台儿庄3个航道管理站,依法加强对航道的管理与维护,全面清理整治违章行为。同时,还在沿线站点推广应用了安全管理系统、IC卡收费系统、自动化查询系统,提高了航道与船闸管理的科技含量。积极推进标准化船型建设,加大了环保型航线的建设力度。京杭运河枣庄段航道由单一功能型逐步向适用、美观、舒适的多功能综合型转变,畅通、平安、绿色、人文的特色为标准化航道锦上添花,成功地创建成为省级和国家级文明样板航道。
与此同时,枣庄市航运管理局投入9000余万元,按四级标准开挖完成了
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台儿庄运河航道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在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指引下,台儿庄复线船闸工程已经顺利开工建设,万年闸复线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付诸实施中。台儿庄运河的航道基础规模建设与标准化文明样板建设必将续写出新的巨变。
(依据枣庄市航管局张平同志文稿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