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时代将逝 中国振翅飞向高科技


  很少人听过BYD Corporation(比亚迪集团) BYD指的是“Build Your Dream(成就你的梦想)的英文缩写,但这家鲜为人知的公司,在创立不到10年的时间即崛起成为全球第2大电池制造商。现在,该公司更计划一次大跃进,营销主管Paul Lin说:“我们要生产插电式的绿色能,而且,我相信我们做得到。”

  即便是在快速蜕变中的中国,如此崇高的理想听起来也有点遥不可及。但BYD已在深圳建造了一座占地 160万平方公尺的汽车组装厂,而且聘雇在意大利受训过的设计师团队—计划于年底前生产环保混合车。重点是,中国企业已不再自满为三低 (低技术、低成本、低利润) 制造业者的大本营,它们正尝试攀登价值循环的上游,并期望最终能够挑战业界的全球霸主。

  政府大力支持,并以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创新,同时阻却低阶制造业者移入中国南方。这两项举措,意味着将翻修中国经济起飞的其中一具关键引擎。

  藉由引进优质劳工与环保标准,并中止数千座工厂的减税优惠,不但展现出政府帮助企业跨足全球的雄心,并有意改变这个长久被视为世界工厂的地区。

  6 月曾与中国科学院精英会晤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即主张在高科技领域中挑战其它国家。他当时说:“为挣得全球高科技领域的一席地位,我们已准备好奋战”。他强调,政府将实行若干措施,藉以增加国家竞争力。

  中央的政策如今已向高科技经济特区、研发中心以及工资与技能精致化的公司倾斜。例如英特尔在东北大连市建造的计算机芯片厂是受到欢迎的,而生产1美元一双袜子的传统纺织厂则否。

  里昂证券分析师Andy Rothman说:“当一个国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例如20年前的中国,出口加工中心的定位有利于经济成长。但到了某种程度,就不再合适了”。如今,中国在说,“我们再也不要当生产全球低价产品的血汗工厂了”。

  目前,中国企业正进军软件、生物科技、汽车、医疗器材和超级计算机领域,或者收购这些领域的公司。

  在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只是顺应经济强劲发展的潮流。例如,南方—最大出口地区—很多制造业工厂正迁移到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内陆,或者扩大印度、越南或孟加拉国等低成本国家的业务。

  倚赖将劳动密集型生产外包至中国的世界品牌,如今要开始寻求替代选项。专家认为,对全世界消费者而言,这种政策的转移可能意味着从笔、榔头到芭比娃娃和球鞋等大量产品将要涨价。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系追随日本、韩国足迹的结果。日韩成功地从低技能制造业转向高科技、服务,甚至创造出全球性的品牌。

  然而,过程中的确存在众多障碍,包括智慧财产权执法不力、复制或剽窃海外合作伙伴技术的文化充斥等。但专家指出乐观之处,像是雄心勃勃的企业家阶层逐步壮大,大量理工科毕业新血,以及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

  英国剑桥大学管理教授Peter Williamson,即质疑那种认为中国没有技术知识的看法。他说:“(中国)是发射人造卫星的翘楚,而且有很多封锁在军事面的技术。如今政府正减少预算,促使机构私有化。因此突然之间,似乎以往不存在的大量科技人才从帘幕后走出”。

  Peter Williamson所说的这一席话,也正是中国敢下豪赌的赢面所在。

  今年4月瑞士信贷曾预估,中国1/3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将在3年内关门。另外,根据上海美国商会与顾问机构Booz&Company3月份所做的联合调查显示,海外投资人越来越看淡中国,而美国制造业者考虑到成本的上扬,亦有意撤出。

  对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来说,这样再好不过。广东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兼政府智库的 Liang Guiquan说:“低阶产业过去贡献广东良多,但企业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它们必须适应环境的变迁。如不能适应,就得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