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22)-中国政治文化变迁


由集体的政治文化转向集体的政治文化与个体政治文化之间调适

    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国家、民族、集体至上观念占主流,个人根本没有应有的合法地位。将集体权益全置于个人权益之上,割裂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压抑了个人参与政治的主动性,窒息了个人首创精神,忽视个人某些最基本的、不可让渡的权利,成为生成子民—臣民型政治人格和政治依附心理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开始对这种政治价值取向进行调整,力图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将之统一起来。主流政治文化仍侧重强调集体主义,一方面,“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先进分子还要“公而忘私”。另一方面,主流政治文化对个人主义仍保持某种戒备心理。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整体主义政治文化氛围中,作为一种政治价值取向的个人主义易滑向极端个人主义。

从理论层面来说,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调适,过分强调哪一方都可能有危险,如果不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考虑,便很难判断它的可行性。从中国当今现实来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一方面,在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社会,要将政治价值取向完全转向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个人主义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合法地位。

当在实际操作中二者发生冲突时,我们不难想象会发生什么。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进行、个体独立意识的提高,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调适,将会在保持前者主导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向后者倾斜。

    综观二十多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其理论层面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中国人的内心,就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政治文化变化很少。一部人治色彩浓厚的电影《生死抉择》受到全国上下大多数人的倡导、称赞,这一现象很能说明问题。所以,从今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重建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