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近日,中国南海研究院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调研重点,对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澳门等4个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进行考察。调研组认为,应该尝试寻找适合海南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项目,为海南旅游再添新的亮点。为此,调研组设想,借鉴新加坡经验,耗资10亿在海南建一座世界第一的摩天轮。这与建一个高星级酒店所需投资大体相当,但在影响力上却大得多。(
既然海南欲花10亿建第一摩天轮还停留在学术调研层面上,那恕我直言:拜托各位专家,你们行行好,悠着点狂想意识,别在海南岛建第一摩天巨轮了。或许有人会说这10亿不一定全系公共资金投入,但我想说,任何款项都与社会财富紧密相联。因为在目前公共民生家底尚且不殷实甚至局部寒碜的情形下,单靠一“轮”旅游观光巨物的腾空而起,即便真的触摩到了“天沿”,也无法从本质上改善公民的生存状况的。不仅如此,还会加大民生投入不济的现实裂痕。
当今国人之钱包,这几年的确有变厚趋势。据国家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海南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增速均呈加快趋势,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97元,比2006年增幅为17.0%。但与之形成尴尬局面的另一头,是公民不得不从钱包中抽走一大部份去应对“吃、住、行、医、教”的增涨。特别是城镇与农村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增幅失衡,可以说大多数公民的年收入总额仍偏低。于此情形下,这种“单兵突击”式的投入巨资建一个观光巨轮,明显与苍生律动不合拍。
显然,这几名专家是选择性失忆。我们知道,上海之前闹得满城风雨的世界第一摩天轮计划,是在伴随着陈良宇的落马而流产的。特别是“陈良宇的形象与面子工程”的画皮被媒体一举揭开之后,国人胸口似乎还在隐隐作痛。于此节骨眼下,民生改善状况与经济水平明显不济上海的海南,又凭什么来萌动起这股“高高在上”的建巨轮的念头?说这些专家不知上海恐无人能信,说他们选择性调研和选择性失忆却一点不假。
不仅是上海建轮的冲动泡汤,就连富饶加浪漫的巴黎都有“拆轮之举”。巴黎在“千禧年”时于市中心建了个摩天轮,但让人惊心动魄的是,巴黎在这个临时建筑二年期满后便把它拆了。巴黎这非第一次“拆轮”,他们在百年内第二次毫不犹豫地拆除已建成的摩天轮。巴黎当然养得起这个轮转动,但由于回报与成本间的失衡,此巨轮便成为一种只赚面子不赚现钞的摆设。我想,见多识广的专家们,一定知道“巴黎两度拆轮”的教训,我们到底靠什么去避免重蹈巴黎和上海的覆辙?
其实,不管摩天轮是否建成世界第一大,所“摩”的高度是否世界第一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权威部门主导的巨大公共建设项目工程一定要紧叩民生实境。与公共民生联系得越紧密,决策过程越透明,投向路径越阳光,便越会得到百姓的称许与支持。如果决策与实施工程的程序与路径处于暗箱中,甚至“生米煮成熟饭”,即使真的摩天轮的手臂摩上了“天”,也难免“民心墙”轰然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