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已与悯人的统一。
怜已是个体从精神与物质欲求的体验出发形成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意识和评价态度。不管个人修养、所处环境和地位条件有何不同,人们总是或显或隐或多或少或直白或含蓄地具有对自我苦况感受比较细腻,对自我利益比较关照,对自我评价比较良好,对自我意志比较尊崇的基本性向。个体怜已的一般走势和程度到底会表现到什么程度,因社会文明程度而定,因制度进化水平而定,因个体条件而定,因个性差异而定,因个人经验而定,因个人修养而定。一般来说,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制度进化水平越先进,对人性和人的终极精神的表达越充分,个体上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怜性向就越理性、越适度。反之不然。与怜已联系与对应的是悯人,意思是人们将从自我出发形成的一系列情感意识和评价态度推已及人,由此形成社会交往良性循环的基础和共同体成员间快乐生活的条件。所以,从怜已到悯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宽容”,这是制度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也是民主政治文化中公民意识修养需要具备的内容之一。
怜已是个体从精神与物质欲求的体验出发形成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意识和评价态度。不管个人修养、所处环境和地位条件有何不同,人们总是或显或隐或多或少或直白或含蓄地具有对自我苦况感受比较细腻,对自我利益比较关照,对自我评价比较良好,对自我意志比较尊崇的基本性向。个体怜已的一般走势和程度到底会表现到什么程度,因社会文明程度而定,因制度进化水平而定,因个体条件而定,因个性差异而定,因个人经验而定,因个人修养而定。一般来说,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制度进化水平越先进,对人性和人的终极精神的表达越充分,个体上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怜性向就越理性、越适度。反之不然。与怜已联系与对应的是悯人,意思是人们将从自我出发形成的一系列情感意识和评价态度推已及人,由此形成社会交往良性循环的基础和共同体成员间快乐生活的条件。所以,从怜已到悯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宽容”,这是制度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也是民主政治文化中公民意识修养需要具备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