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哥奥运——奥运之五


    我从电视上看到张艺谋对记者说:“开幕式太重要了,开幕式是奥运的一半,而点火仪式更重要,点火仪式是开幕式的一半。”很多非体育迷很可能同意张导的看法,看开幕式的人肯定比看任何一场比赛的人都多。那些极端热爱比赛的人却未必同意张导的看法,我就是这样的人。但由这一道白我进一步理解了张导的性格:拔高自己工作的意义有时比平视它,更利于产生激情和能量。艺术家中不乏这种类型的人。但我还是觉得老张的两个“一半”中好像疏忽了一样东西,就是开幕式上的主题曲。人力物力功夫下的最大的毫无疑问是表演,而点火仪式画龙点睛。成功的主题曲虽区区三分钟,却会不胫而走,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

    歌手选中了刘欢很合我意。从网上看到,奥运会发言人王伟说:“这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刘欢英文说得非常好,唱英文歌也非常好,所以我觉得刘欢是非常好的,出色的艺术家。”我猜想,王先生的陈述习惯是先说第三个理由,然后第二,最后第一。确实有这样的人,这样的表达方式,我偶尔也这样表达过,当然我会说出序号:第三……,第二……,第一……。我最看重的毫无疑问是刘欢的艺术家的气质,其次乃至再次才是外语。换句话说,中国的其他歌手,就是外语和刘欢一样好,我也还是看重刘欢。

    罗曼·罗兰在其巨著中说:克利斯朵夫看遍了欧洲的演唱界,惊讶:这些歌星完全不懂艺术,只是在卖弄声带。我是罗翁的隔代知音,我以为当代中国的大多数歌星都是在卖弄声带。刘欢的声带不是顶尖。说来吊诡,很多顶尖高手的硬件都不是最好,据说马连良是大舌头,可能他们因此诀别了卖弄末技。

    我的老母亲是退休小学教师,对音乐无特殊兴趣。但对我不止一次夸奖刘欢,却从没有提过其他任何一位歌星。我想,她是钦佩刘欢多才多艺。我最看中的是刘欢的气质,歌唱时身心投入,投入后恣意挥洒,说句京腔:混不吝。我这印象来自一次长途车上看他在莫斯科舞台上和俄罗斯歌手同台演出的录像。我一贯认为,汉人的歌舞气质和“胡人”没法比。刘欢能在人家的地面,用俄文撒开来唱,赢得人家的尊重,难能可贵。我也欣赏他的多才多艺。首先是他能谱曲,总能引领时尚。我觉得他的歌曲与当年上海滩的陈歌辛有点神似。当然作曲的才气上他还追不上陈,但他可不是光作曲啊。

    中国的大多数歌星文化低下。于是我们的歌手比赛中总要安排知识竞赛,可笑之极。绝大多数具体的知识,都不是成为优秀歌手所必备的。问题只在于,他们不能狭窄,不能只知道声带上的技巧。不能一个支点,要杂食一点。少年齐白石向王恺运学诗,成名的新凤霞向齐老先生学画。刘欢不是典型的歌手,也不是典型的学院派。两栖的经历使他超越了时下令人窒息的专业匠气。

    刘欢说自己酒量还行,啤酒可以从起床一直喝到睡觉。古人说:酒能通神。在一个行吟诗人已经远去的时代,刘欢有酒徒、异人和歌手的味道。

    至于刘欢的主题歌唱的怎样?大家都听到了。可惜中间被焰火干扰了一点,唱歌的背景应该绝对安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