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在今天这个场合和各位分享对于中国非公企业的一些感受。
首先,我想跟各位强调的是:非公企业也需要创新,也唯有创新,才能增强非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对于我国数量众多的非公企业来说,树立自主创新观念、寻找好创新途径对企业的自身发展非常重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企业发展很快,成绩有目共睹。非公企业中也有一些相当突出的创新典范,例如华为、例如无锡尚德等都做得不错,在走出去和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这些企业的创新有一个特点就是走专业化道路;找准需求;突破传统的既定思维,实施“蓝海战略”;技术创新与产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追求高端与追求应用相结合;自我研发和善于外包相结合;正确协调技术、资金和市场的作用以及走国际化之路等。一家公司唯有做到这些,才能算是真正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目前我国的企业包括非公企业在内,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十分薄弱,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我国企业对外技术依存高达百分之五十,技术进步贡献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三。
有个最生动的数据,就是“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生产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人,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胜过千军万马,可以抽走中国企业的一大半血汗钱”!这一点压力相信在座的各位都能够感受得到!
前不久,贾庆林主席就非常感触地说过,自主创新是制约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但在一些城市我们看到了希望,从非公科技企业到大型国企和研究院所,大家都在思考创新问题,都在走自主创新之路。贾主席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他也勉励科技人员加快创新步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其中很重要的是要抓住企业这个主体和人这个关键。”这确实是当前中国企业创新机制的瓶颈。
非公企业创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让非公企业独自承担创新的风险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鼓励非公企业创新。
政府应从降低税赋、保护知识产权、减少管制、完善金融市场、改革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打破垄断等方面着手,为非公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基础。企业也要根据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特点,结合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全方位、系统性地探索各种创新的途径。
目前,非公企业创新还需具备多种条件。首先是相关部门应该降低税赋,增加企业的积累能力。十几年来国家的税收不断增长,远远胜过非公企业收益的增长。因此非公企业对创新的投入增长却不是很快,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部分非公企业的税赋压力偏重,企业创新能力有限。国内目前应该启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使企业的创新投入有长期稳定的回报,而不应该“使创新者成为先烈”。此外,国家应该从管制上、金融市场、教育模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给予非公充分的创新空间、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等。
在非公企业的创新之路上,政府能够起到引导和分担风险的积极作用,否则提倡自主创新就会出现“上面热,下面冷”和“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非公企业创新前需要风险分担,研发成功后急需出售产品来缓解资金压力,欧洲许多国家都有通过建立创新基金和政府采购来支持企业创新的行之有效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对于那些积极海外拓展业务的公司,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给予政策性贷款,税务部门也应该在技术研发方面予以税收优惠和相应的返还。对于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员工,外交部门要积极研究给予领事保护,使得他们能够在异乡顺利地开拓业务,持续发展。
事实上,创新应该是企业不懈的追求,是企业的动力来源。中国企业的品牌核心价值,其实也在于创新,本土品牌必须要有技术含量才会有价值。惟有这样才能维持企业不断前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要用创新赢得尊重,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才是国家民族和企业的最大骄傲与尊严所在。非公企业也一样,要赢得自身的尊严和社会的尊重,就必须加强创新的能力。
(以上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