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2008年09月10日]


                                    “秦火”之余的阅读

                                          张鸣

     据调查,今年国民的阅读量,有所提高。这个消息,令知识界和出版界,都感到很是高兴。但是,只要在市场转转就可以知道,我们的高兴似乎还是早了一点。目前图书出版,占60%以上的书,依然是教材和教参教辅,余下不多的份额里,真正思想文化类的书籍,比例是越来越小。除了个别讲究一点的知名书店之外,街上大小书店里,摆放几乎都是技能类,生活类,养生医疗类和励志类的图书,量比较大还有点知识含量的书籍,只有两种,一种是法律书,一种是外语书,而这种书籍,也等于是一种技能类的书。

     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小朋友跟我说,现在我们的书业,很有点像秦始皇焚书之后的状况,书虽然还有,人们也读书,但多为占卜的、治病的、种树的和法律文书。近年来出土了很多秦朝的简牍,法律文书最多,其次是占卜的和治病的书。有的官吏死后,还把这些东西殉葬,可见,对书还是蛮喜欢的,只是取向很实用。

     秦始皇时代的阅读,是焚书坑儒暴政的结果,包括官吏在内的读书人,不得不如此,万一读了诗书百家言,被人告发,就是死罪。而我们现在,离文革焚书的时代已经相当久远,80后和90后,甚至已经完全记不得当年有过这么回事。为什么我们的阅读,还会如此的趋于实用化?

    生活书和技能类的书多了,并不是坏事,大家都去学外语,学法律,学会计也不是坏事。但是相应的,思想文化类书籍的销量,也应该水涨船高才是,至少不应该像今天这样,大幅度下降,一些很有分量的历史文化类书籍,出版后,能卖到上万,已经算是畅销了,稍微学术性强一点,就只能印几千。回想改革之初,世界名著一开印就上百万,学术书也可以印几万几十万的日子,恍惚若白头宫女说玄宗。

    造成今天这种状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读者的问题。很可能是我们教育方面出了大问题,人文教育严重欠缺,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得不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家长到学生,弥漫着畸形的实用主义空气。凡是对考试,对今后谋生的技能暂时无关的书籍,都被视为无用,弃之如敝履。即使那些考文科的学生,入校之后,只读教科书的,也不在少数。对于历史文化类的书,相当多学生能接受的,只有非常通俗、甚至非常滥俗的心灵鸡汤和讲故事的书。当然,网络的流行,很多年轻读者满足于网上阅读甚至网上查阅,也是思想文化类书籍笑了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出在出版者身上。虽然说,出版者也非常渴望出版一些至少是貌似有文化品位、同时非常畅销的书籍。但他们也知道,像于丹、易中天这样的奇迹,只是异数,不大可能反复再现。稍微有点思想性的书,出了就没准有风险,一不留神,出版社负责人的乌纱帽兴许就丢了。因此,众多的出版者,为了保险起见,往往不敢更不热衷策划出版真正具有思想和文化品位的书籍。既要出书挣钱,又要没风险,最佳途径是出教材,但教材刚放开不久,又收了回去,还是教育出版社垄断。出外语和法律书也保险,但也是专项出版,除了专门的出版社,别的社不好染指。剩下的空间,大概也就是生活类、技能类和养生类了,害的我们的书店里的书,像是遭过秦火一样。

    以上诸因素中,只有网络的冲击,是个暂时难以克服的客观因素,剩下的,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现在的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出版氛围出了毛病。其实,只要我们的教育界和出版界,真正有心振兴我们的文化,着意培养我们下一代的人文精神,年轻一代自然会意识到,仅仅依靠网络,是不可能完善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网络的存在,将会成为图书出版业的催化剂,而非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