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诞生的一个想象或猜想


  关于美的诞生的一个想象或猜想

  ——《美学》、《西方美学史》授课导引

  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体验到并心知肚明的“美”,若要问它个“究竟”,连哲学家柏拉图都要摇摇头说“美是难的”(《大希庇阿斯篇》),而柏拉图之后的美学因其只是艺术的接受者的美学因而被慧眼独具的尼采讥之为“妇人的美学”,更遑论普通人了。中国有种说法,叫“美(妙)不可言”。那么,“美”,真的不可言说吗?当然不是。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和《美学理论》之后,哲学、美学的使命就是“说不可说的东西”、“表达不可表达的东西”。——将“美”说出来,用普通人能够听懂的语言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就是我们所要学习和讨论的“美学”或者“西方美学史”的主要目的。

  既如此,那就让我们首先从“关于美的诞生的一个想象或猜想”开始说起吧(——既然是想象或猜想,那大家就“姑妄听之”吧)。

  1,人类个体的生物性特征表明,人来自自然,人是自然的有机构成部分,人与自然有着“血缘”关系。美感——人的美感,有其宇宙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基础或根据,它就诞生于亿万年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始的质朴生活过程中。正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在人身上,中国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心理精神结构生成了。这种“天人合一”的心理精神结构一旦生成,它就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生物性的能量、能力、本能,积淀、储存、传递下来,仿佛是天生的、神赋予的一般。严格说来,原始人类对这种现代人所谓的“美感”因其理性和自觉性尚未觉醒而并没有自觉的意识,他们就像小孩子一样整天乐陶陶地生活着而并不自知。——这是“美”的“有”的历史。

  2,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人类历史发展最有效、最能说服人的方法)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观念(功利性、理性)和私有制即文明时代到来了。(大量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非常精彩,它一度占居了解释人类文明诞生的文化的中心,如各民族的丰富多彩的创世神话传说、大洪水的传说、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原罪说”,等等。)文明的一大特征就是对人的“天性”即文明人所谓的“野蛮”的“压抑”或“破坏”(弗洛伊德:《文明及其压抑》)。人类天性的被压抑,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关系亦即人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美感遭到破坏了。文明时代是一个冰凉的、温情和人性匮乏的、理性功利的时代。美感——一种诉诸人的敏锐感受性的快感体验被理性、功利性遮蔽了。——这是“美”的丧失即“无”的历史。

  3,但是,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是一种笼统的、总体的说法,其中,“不文明”即“野蛮”偶尔也会出现(就像弗洛伊德在其“梦”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所指出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某些特殊的得天独厚的个体的基本需要能够得以满足,且其个人的精神发展达到较高程度之时,理性文明对人性的绝对控制和压抑就可能被暂时解除,这时,美感——一种有别于单纯生理的快感就会被美的事物激发、唤醒。这时的美感一旦苏醒,就会被人自觉地意识到,产生一种“失而复得”的狂喜和惊讶,体验到一种远高于吗啡等毒品的“高峰体验”,——它当然高于儿童那样的天真烂漫的“乐陶陶”了。这就是美的觉醒,也是美的失而复得。人生最大的喜事幸事和快事就是失而复得(“浪子回头金不换”、失去了才懂得珍贵)。所有伟大的宗教和伟大的思想体系所描写和追求的人类最终的归宿(天国、共产主义、极乐世界,等等),莫不如是。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回忆说”,表面看起来非常神秘,其实,它无非就是指这种美的觉醒和失而复得。——这就是“美”的“复乐园”即“重生”的过程,“美”,又“有”了。

  ——至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美,在历史上走过了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过程。特别是,如果没有美的丧失的过程,美,也就不成其美了。美的价值就在于它曾经失去过。

  4,被美感动过的某些个体仿佛进入过天堂的人,就像马斯洛所说的那样,“他们再也不想回到现实中来了”,他们会久久地沉溺于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无比欢乐和美妙的体验中,尽情地回味、体味这种感觉,以至深深地陷入“迷狂”状态,可是,万事万物皆变的自然规律使然,他们的这种美妙的感觉只能是昙花一现的而不可能是永驻的,于是,他们就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寻找、找回、再现这种美妙的情境。“踏破铁鞋无觅处”,“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数个吟断万根青丝的不眠之夜,千百次魂牵梦萦的精雕细琢,终于有一天,毛虫化蝶,蝌蚪成蛙,石墨变成金刚石(《现代人生哲学》要旨:《从“石墨”到“金刚石”》),此刻,他们已经进入了一种巧夺天工的“化境”,能够将这种仿佛天赐的美感用感性而非理性的形式充分地表达出来。在自己的“作品”面前,他们如醉如痴,旁若无人,“唯我独尊”,仿佛重新回到、“回忆”起了曾经拥有的类似于童年(“故乡”。朱鲁子:《童年即故乡,故乡即童年》)的幸福生活。他们的这些“作品”,就成了带有无穷魔力(“神”、“理式”、“理念”)和最高价值的艺术品(孔子闻《韶乐》可“三月不知肉味”,帕潘德里欧膜拜自己雕塑的美女直到雕像中的美女“活了”)。艺术将个别人的转瞬即逝的美感物化、固化了。能够用感性的形式将美感充分表达出来的人,就是艺术家。——艺术,使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艺术,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发生了人生的质变即超越的客观标准。

  5,将美感物化、固化的艺术,往往能够引发他人的共鸣,唤醒更多人的美感,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与现实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的美的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心甘情愿地为了美而“献身”(见过海伦的希腊老人们发出这样的慨叹:荷马笔下那场旷日持久而又惨烈的特洛伊战争,因海伦之故,而成为“值得”的)。于是,美,就成为有心人——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思考、思想的对象。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必然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美学”的历史开始了。

  6,有了问,就必然有答。于是,五花八门的答案就出现了,它们,构成了整个西方的亦即人类的美学史(其他民族没有美学史——鲍桑葵,黑格尔连哲学史都否认)的内容。在这种意义上,美学就是美学史。美学史上对“美是什么”大致有三种回答:一,直接的答案:美在对象(审美客体。苏格拉底之前);二、反思的答案:美在人的感觉(审美主体。苏格拉底);三、辩证的答案:美是在人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交往(审美)过程中产生的(苏格拉底之后)。

  7,因此,美学的对象无外乎就是:一,审美客体(自然、艺术);二、审美主体(人);三、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8,于是,简单地说来,美学,就是研究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学问。

  9,于是,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西方美学史,实际上是对历史上西方美学家对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的研究的学习和研究。

  ——美啊,你在哪儿?我为你而生,为你而死!

  ——何谓美学?何谓西方美学史?除了上述,我一无所知。

  200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