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爱心捐助”


每年暑假将要结束的时候,各地总有不同形式的助学金发放活动,有些是一些政府机构组织的,有些是民间慈善机构发动的,有些是社会上的热心人士自发组织的。这几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几次参与这些活动的采访报道。说实话,这样的爱心捐助现场,我真不忍心去,不忍心去报道那些孩子们领着几百几千的助学金或者奖学金,面对记者,面对镜头,面对那些“慷慨”的善长仁翁感激涕零的说着。看着孩子们的泪,听着孩子们那些过于“成人色彩”话,心里不是感动和高兴;相反,却感到无比的反感和悲哀。反感的不是那些淳朴可爱的孩子们,更不是孩子们的“成人色彩”的浓重,而是那些要他们说出这些话,要他们站在镜头下为自己“擦脸皮”的善长仁翁。这个时候,我握着话筒,拿着录音笔,看着孩子的无辜和淳朴,悲哀一直笼罩着。

时代在进步,而我们对孩子们的爱心捐助却依然是关注的是助学金的多少还有那些善长仁翁,并没有为孩子们考虑一下,不会考虑到孩子们在接受捐助的时候,会有什么心理反应,尚且幼小的心灵是否受到伤害,更多的是想听孩子们说那些“成人色彩”的话,更多的是想享受一下捐助者的“慷慨”和“伟大”。当那些我亲眼耳闻目睹的孩子们在捐助现场的泪水在我眼前浮动的时候,我不禁感慨万千。

去年8月,珠海的一些教会的热心人士,到珠海下面的一个区给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送去助学金。那天,一个读初中的孩子在捐助仪式上代表受捐助的学生讲话,弱小的身躯站在主席台上,面对下面几十位爱心人士,讲着讲着眼泪竟然滑滑的流下,继而发出更大的哭声。一时间,端坐在底下的大人们不知所措,有的跟着流泪,有的满脸尴尬,有的似乎习以为常,无庸置疑,这些爱心人士的行动值得我们敬佩的,他们用一颗爱心去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赞扬。但让我感到不是滋味的是正是他们的爱心,从孩子们那里拿走的是自尊,一个孩子成长的自尊。

这个月初,我又参加了一个慈善基金会发放助学金的活动。仪式上同样是有受资助代表上去发言,听着那些发言的内容我却还是那样的悲哀和反感。这是我们纯真可爱的孩子吗,这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在孩子们身上的淳朴,怎么我感觉不到孩子们的纯真。难道是我们的时代的进步,难道是我们的社会的催熟?一个孩子的口里,怎么会说出那些“成人色彩”那么严重的话,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感恩戴德”?仪式结束后,我恨不得马上逃离,却看到别的媒体记者“抓”住一个“典型”,很快我的同行又“采”了那个“典型”的泪水,我想,这个夜晚电视屏幕又能“赚取”很多眼球,收视率一定又能上去了。

可是,孩子们啊,我宁愿看到你站在主席台上的无言,也不愿意听到你那些“成人色彩”的话。我宁愿回单位交不了差,也不愿意提笔写出你的泪和无奈。

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爱心捐助吗?这就是我们社会的进步吗?是不是没有孩子的泪和“成人色彩”的话,那些爱心就不是爱心?接受捐助,感恩自然是要的,但如果我们的孩子们的心灵受到的伤害,却很难让爱心和捐助来治愈。难道我们要孩子们满脸的泪水和满脑子的“成人色彩”的话,才能证明爱心人士的崇高和伟大吗?难道我们理直气壮地接受孩子们的“感恩戴德”,才能显示我们的“慷慨”?

 

外一篇:“再生铜都”的“思想者”

   

    9日,新城方正街,一位收废品和旧电器的小贩坐在三轮车上,随意地"摆出"一副“思想者”的模样。
   “收垃圾”以前是一件不光彩的行业,而在清远,很多人却因此走上了循环经济致富新路,清远也被誉为“中国再生铜都”,“清远铜”也变身为清远一张走向全国金属市场的绿色工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