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于最简单的空无“O”态点


宇宙起源于最简单的空无“O”态点

本节主要谈谈宇宙的起源及其宇宙世界的质朴性和复杂性。质朴性显然是原始宇宙的特征,而复杂性则是冷胀宇宙的特征,即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一、宇宙起源

(一)O态平衡体及其数值“0”

为了描述宇宙诞生起始点,在此起用英文字母“O”和罗马数字“0”二个符号。英文字母“O”用以示指平衡体,而罗马数字“0”示指数轴上的参照基准点“零”的意思。数字“0”实质上是个平衡点,故数字0是字母O的一个特例而O0的广义概念。

0”在算术中表示“空无”概念,其广义概念“O”是基准点、参照系、平衡对称体等。作为平衡体标志,“O”是能量与事物的基本存在形式,即任何一个“O”态体都是由宇宙五构素构成的平衡体。还在小学或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应知道,任何等量的正、负概念相加为零(即数字0),或广泛地说对称的反相事件双方常常统一于平衡体。反之,“O”态分化出等量的“+-”物质、携力粒子和正、反事件也是成立的。

(二)宇宙起源于能量“O”态点

宇宙起源一直众说纷纭,现代关于宇宙起源的支持点由物理学引导到“宇宙大爆炸”的学说上。根据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在微观世界里,能量可以自发地不可预测地冒出和消失。以人类的出现时间为参照点往前推算,则最初冒出的能量“0”点就是宇宙的起源点。世间事物都可看作是从空无(绝对值为零的平衡点)中产生的,足以支持这个无中生有的学说。那么,五构素或广义物质是怎样从能量为零的时空中创生出来的呢?

宇宙起源于能量“O”态点分二个阶段。一是宇宙史前期,这时能量“O”态点产生于空无,即系无中生有。在空无状态中涌动出可孕育正、负的能量泡泡“O”态点。二是能量“O”态点爆破辐射出宇宙五构素,经冷却膨胀后宇宙五构素按层次结构布局形成太空。

物理学揭示了能量可正可负,因而存在着位于正、负之间的能量“0”点。这个不呈“+”也不呈“-”的点显然是“空无”概念,也可看作为平衡点。基本对称分镜像(p)电荷(c)时间(t)三种,有了(对称性)符号相反而绝对值相等的二个特征值,才能通过中和反应形成包括空无的各种“O”态平衡体。能量或物质或五构素或一切规律、特征作为平衡“O”态体均包含着多层次对等的正反二面,一旦瓦解时又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从而表现为无中生有。这些无中生有的东西又可表现为正为负或为“0”态点体。

根据宇宙物理学,假如将物质视之为来自“+ 能量,则超引力(犹如引力场和电磁场之引力)可视之为来自“-”能量(这种假设只是描述手段,不影响宇宙观的正确与否)。这是非常可能的,产生物质粒子的正能量被引力或电磁力的负能量所抵消。我们可想象整个宇宙的原始期为能量“O”态体(自然包括“0”点体),据对称中和反应原理,其中的正负物质、创生物质的正能量和表现为引力的负能量相互抵消。据此判断,完全有可能在某一瞬间,只要条件出现,锁闭在弯曲空间中的能量就会转化为正物质和反物质粒子。这就是所谓的物质从空空如也的时空中创生了。

现作一个划定,能量“O”态点只是宇宙的原点,不属宇宙时代。宇宙诞生前只是纯能量“O”态极小点,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发机制T1的作用,能量“O”态点必有失去平衡引发爆破之瞬时。这是物体沿最佳途径发展、自由扩张之方向不变原理作用的结果,因“O”态点必有失去平衡寻求新平衡点的时刻。对此的理解也可借助运动是绝对的哲学概念来支持,即能量“O”态点不可能永远只是静态的能量“O”态点。一旦能量“O”态点爆破后,产生的质朴基本粒子在大统一力粒子(即引力、弱作用力、电磁力、强作用力等合一的载力粒子)的作用下,迅猛连锁爆炸而暴涨成一个类球体,在那一刹那间能量汤释放出宇宙五构素元,于是时空方向运动便有了开端,即五构素朝扩张的方向运动,时间、空间开始被记录。这类似正在被吹大的气球一样,其中的五构素开始离开“0”态点。随着类球体体积的膨胀,其中的广义物质和力热经辐射和冷却而成型并有部分显现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于是,核物质产生了、运动出现了,时间便有了不断延伸,容纳物质及其运动的空间便不断膨胀;物体存在以消费即能量充放为依托的运动便不断多样化,且所有微观量子似乎在追求绝对自由运动,所有大尺度物体消费运动都是有的放矢,似乎存在一个控制者而方向越发明显。随之,宇宙五构素及其生成的物体因消费运动所伴携的温度、压力、对称、密度……系列特征的时代来到。                                                                                                                                     

上述方向控制者显然存在于宇宙诞生前的能量“O”态极小点、宇宙爆炸后产生的量子、冷胀后形成的物体等中,发生着因寻找最佳状态而进行打破建立的消费运动效应。“虚&531”称这种存在于物体中具目标方向效应的东西为虚物质。物体在这里具广义概念,即是指除了事件之外的一切表象,主要指宇宙、星系、行星、宏观个体、微观粒子。                                                                                                                                                                                                                                                                                                                                                                                                                                                                                                                                                                                                                                                                                                                                                                                                                                                                                                                                                                        

能量“O”态点辐射出广义物质,广义物质分为虚、实二个面。其中虚、实物质又分为正、反……,一直下去就可见物能对称树之图。所以能量除了表现出力形式外,还可分化出正物质和反物质,正、反物质相遇时又会发生爆炸而使双方湮灭,同时释放出锁闭在物质中的能量。

(三)宇宙及其五构素产生推论

在宇宙大爆炸初期,能量“O”态点的温度极高,所辐射出的射线、电磁波、光子、电子等基本粒子在空间暴涨到一定的情况下,运动速度由V(小于光速C之普通速度)上升到光速C。粒子运动速度由V加速到C表明大统一力在不断分解出动力,由爱因斯坦方程 E=mC2 可知,E↑时m↑,即宇宙经过很短时间的暴胀为粒子运动达到光速C提供了空间跨度后,能量才得以进入转化成物质为主的时代。这就是说,物质形成于光速C出现的时空里。随着时空冷胀的进一步发展,粒子冷却成各层次各种大小的物体,因而大量以小于光速C的速度v运动的惯性物体出现。由E=(1/2)mv2 可知,E↑时m↑或v↑,因在低温低压的宏观条件下m近乎不变,则我们看见的运动普遍表现为能量增加v↑,而不是物体质量增加。所以,以低于光速速度运动的物体,能量主要转化为力热形式,表现为物体运动速度加快或做功。

根据E=(1/2)mv2和E=mC2 所作的推导,结论如下:宇宙产生初期能量巨大,粒子或射线质量为零或极小,在空间暴涨到一定程度时,粒子运动速度由零骤升到C,如光子以光速运动,因而能量以惯性质量形式表现为物体增重,即能量转化为广义物质(M&m,M为虚物质,m为实物质)。对于爆炸后的碎块、星云等,由于有惯性质量,因而运动速度降低为小于光速。所以宇宙五构素产生以来,能量主要表现运动动力形式而不是质量形式。在宇宙大爆炸后,便从E中分化出P&T(力量和热量)、m、v和C,其中m的存在标志着物体层次结构的存在,因而就有以空间体积和时间寿命为量度的物体;而P&T、v、C的存在标志着存在运动与方向,因而就有动力和方向控制。

总之。宇宙是能量的世界,能量“O”态点爆炸后宇宙可称为广义物质的,用五构素坐标系来描述再恰当不过。而哲学上一直流行的世界是物质的既不完整也不准确。

二、能量→五构素→星系

在宇宙创生时的无限高温下,起作用的只有超大统一力(包括大统一力、质量引力、质量惯性力、社会引力等)和为数不多的几种简单粒子。现存的几种基本力和诸种粒子是随着宇宙冷却逐渐分化并保留下来的。宇宙状态、自然的社会的规律、物质的各种成分等在开始时是相当简单的,最简单状态要算是“O”态点或所谓的准奇点,最最简单的状况就是一切都统一于空无,最简单的宇宙也是最高级最难的探研对象,如空无、大统一能量“O”态点、超大统一力、总规律、总理论……,都离我们的感知太远。人欲从地球村到达宇宙大爆炸点远比昆虫欲从枝叶茂密的大树梢爬到树根难,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即我们难以了解宇宙的朴素时代。

根据现代宇宙学理论,宇宙或是“无中生有”。胚胎宇宙呈零时空、无形状、无质量,是能量为零的“虚无”平衡“O”态点。参见《五构素物体论》中图0,即五构素物体演绎图。或许外来干扰或许内部自激使平衡被打破,但问题是因方向不变使得运动成绝对的,从而使能量“O”态体失去平衡、对称……而产生大爆炸和高温辐射,并随着宇宙百多亿年来的膨胀、冷却,直到发展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子。仔细分析宇宙的产生、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能量是宇宙本源而广义物质是对世界构成的概括,只有力热、实物质、方向、时间、空间等五构素才能展示我们人类解析物体认识宇宙的科学发展史。显然,五构素是由能量转化而成的事物,其中力热主要以结合能和内能方式存在,实物质以惯性力存在,虚物质以方向效应、时空范畴存在。这个从能量到宇宙五构素的过程早已表明了能量转化成广义物质的事实,所以才有后来发现的物能转化守恒物理定律。不过这个定律没有考虑方向矢量,因而只与实物质相关而与虚物质无关。

在大爆炸释放出五构素期间,由于电(荷)、宇(宙)不对称性,质子比中子多得多,当原初物质冷却下来时,中子就寻找质子粘合起来构成氘,氘很快进一步结合变成氦元素,而剩余质子构成了制造恒星的原料。星系形成后,如太阳和大部分恒星都将氘用作连续核反应的一个环节以便持续不断地放光点火维持核反应的进行。

引力和电磁力在形成恒星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恒星靠引力粘合起来,引力强度辅助性决定了诸如恒星内部的压强之类的事情。另外,能量又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从恒星中逸出。一般地,重的恒星较亮、较热,可以毫无阻碍地将星核发生的能量以光和热辐射形式输送到星的表面。轻的恒星表面则较凉,其内部仅以辐射方式不能足够快地放出其能量,因而需辅之以对流。

显然,从五构素到星系是物质、能量在时空中的有向规律运动。描述现象时我们只提及粒子间运动,实际上已暗喻着时空、方向速度等的变化,并作为粒子运动的条件而存在。

三、大统一时代的结构元素与特征:宇宙的质朴性

大统一时代分二个阶段,一是指从空无到能量“O”态点到宇宙大爆炸这段时间;二是指从超大黑洞(即宇宙热缩成一点的准奇点)到五构素空无到能量空无T2。第一个阶段所释放出来的大统一力、几种基本粒子,最原始的虚物质规律称为宇宙的质朴性T3,如方向与私欲作用、“O”态平衡原理T4、中和反应、物能转化、量子效应……。

(一)质朴性三层特点T5

质朴性的第一层特点在于“空无”,无能量、无质量、无时空……无一切,最简单、质朴不过了。见《五构素物体论》中图0之五构素物体演绎图。空无是万事万物辐射源的位置又是万事万物的休眠隐身处。最初最简单的统一点就是单一的能量“O”态点,稍复杂一点的是宇宙爆炸的瞬刻所呈现的姿态:超大统一力、量子汤、高级总规律T6(指原初宇宙发生效应时的极少数几条相关联规律)……。

质朴性的第二层特点是宇宙的大统一性,正反映出宇宙的大同性。由于宇宙以能量及能量转化而来的广义物质或时间、空间、方向、力运动等为主体构件,因而五构素所具有的特性必然衍散到整个宇宙时空中。这就使得世界事物及其生命运动具大同性,即方向不变性、对称性、重复性、遗传种族性、规律性……,以致这世界常见惊人的相似物体、事件,有规律可循有基因可找。而在五构素的联系上,存在超大统一力的作用。反过来也解释了宇宙统一于种族、层次、最终统一于五构素与超大统一力、统一于基因和规律、统一于能量“O”态点和空无的原因。这种统一意味着只要我们抓住宇宙五构素,就能把握事物命运轨迹即事物的过去与未来,使哲学上的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解释宇宙世界也就不会囿于“十万个为什么?”等无穷无尽的文字叙述了。

质朴性的第三层特点在于宇宙世界的基本构造,如五构素、基本粒子(夸克和轻子之类亚原子粒子)、基本力(作用于基本粒子间的弱作用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物体间的引力)。有了这一质朴层次,宇宙构成便有了具体的“组装、铆接等配件”。当然,基本粒子也是由五构素组成的。

                             

 空无 →能量“O”态点    

                           实物质→物质粒子和携力粒子

           正能量广义物质     

能量爆破                  虚物质→阴流子           

  动力  有为而理

           负能量力→大统一力(超引力) 

                          引力  无为而治

图中二条虚箭头对应于运动力和方向虚物质T7,即实物质也应有二种形式:携力粒子和载阴流子粒子。动力即物体内部产生的主动力,表现为理想远大、积极奋斗的有为而理(意志力);场力即物体外部形成的制约力,表现为服从上级、适应社会的无为而治(场力)。

6-1a 大统一层次结构

胶子

        重子(三个夸克组成)   质子、中子、重粒子

                                               强力 

   强子 介子(二个夸克构成)  π                                            

物质                弱力     光子、引力子、中微子

粒子        轻子

   亚类   夸克    电磁力     电子、τ子、μ子

            性质     质量、电荷

6-1b大统一层次粒子

(二)大统一粒子和统一于五构素

大统一时代的活跃期是原始“汤”时代和五构素及纯粒子时代,有关层次结构与层次粒子是大统一方向所在,即宇宙回归的关键点,如所有事物都是按层次结构布局由粒子组成,最终又经大统一层次结构、大统一粒子回归于能量“O”态点,见图6-1。宇宙的大统一往往朝着大统一层次结构和大统一层次粒子过渡。

1.量子汤时代

在宇宙处于能量“O”态点时期,因能量辐射和分解出正负能量,存在从原始能量汤到量子汤的交叉混合阶段。称之为量子汤时代。

原始汤时代的时空和基本力都结为一体,也就是说不存在时空与力;到量子汤时代,因温度极高而量子汤动力极大,又因能量极大地转化为物质而产生不断增强的超引力。这就是宇宙的起始处,是大统一力表现为超引力与动力暴涨时代。时空概念在超引力时代是不能用的,有迹象显示,时间与空间也应被看作是二种场,它们成于原初“汤”的冷却而先于几何元素的形成。我们说宇宙或物体等由什么“组成”仅仅是一种描述方式,实际上在量子层面上根本无法分清彼此,如目前在物理实验上就很难找到单独存在的夸克等。

在亚原子世界中,似乎一切都附着在电子身上,通过交换能量,电子突然地变成光子、质子、介子或其它电子。这样我们难以将电子跟其所带有的幽灵粒子包括与它在一起的产生力的粒子等分离开来。根据相生相克律,每个粒子都是由其它粒子组成,没有哪一种粒子比其它任何粒子更基本。如时空极大的宇宙,在进入热缩时期(参见第十四章图14-1)后就会演变成准奇点或能量“O”态点。宇宙爆炸时能量极高,能量越高则五构素或粒子发生得越快、还原得也快,同时简单的高级总规律发挥效应,简单质朴性开始复杂而统一性开始分化。根据这个道理,现代核物理实验为了模拟宇宙的起始,用加速器提高粒子能量,以观察运作规律更质朴简单、统一性更加明显的粒子和携力粒子以及大统一力。

从图6-1b可看出,大统一层次结构不包括大尺度时代,基本为量子层次世界以内。因而图6-1所反映的是大统一力、基本粒子、阴流子高级总律等量子汤时代的特征。属于质朴性第一层特点。

2.五构素时代

现代粒子物理发现宇宙引力场能够在空洞无物的空间里创造物质的一些机制。从量子论角度上说,有些迹象表明,时间和空间可以自由产生而不违反物理定律。量子机制使时空突然出现的情况一般只发生在超微观尺度上。实际上自发产生的空间可能只有10-33厘米大小。在基本力(通常为斥力)作用下,超微空间突然膨胀起来,也可以在引力作用下或碰上其它相反的量子起伏而迅速消失。因此,宇宙五构素是在大爆炸中创生的,并形成五构素原初气体,恒星和行星之类的物体则形成于原初气体。

从以上所述宇宙起源可以发现,大统一时代实质上是统一于能量。为什么宇宙统一于能量呢?这主要有三点:①物能转化及守恒,即能量“O”态点是容量极大而又时空有限的弹性平衡体,其中的物、能可颠来倒去地置换,同时时空、方向、力运动诸多特征不断变化。能量转化为物质、携力粒子的同时能量减少,物质或五构素转化为能量的同时物体、事件减少,而且能量同物质、携力粒子间的转化是个动态平衡。正负物质的湮灭并非真正的消失,而是遵循物能守恒与转化定律由物质转化为能量了。②按照宇宙的起源是“无中生有”和能量“O”态点爆破而生等原理,能量正好具无形状、无质量……的特征,而物质形态则是伴随着时空、方向与力运动组合而出现的概念。③宇宙的产生正在于能量“O”态失去平衡对称,爆炸转为广义物质和力热(能量的直接表现形式),即结束纯能量时代进入了宇宙五构素时代。

(三)大统一力与总规律

在能量“O”态点,只有超大统一力。随着五构素的产生,伴随着物质、空间的产生便有引力;伴随着粒子的产生便有弱作用力、电磁力和强作用力;随着物种产生人类起源,便有社会引力等。

物理学认为现有的引力、弱核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在原始时期其实只是一种力,即大统一力。现在的四种力只是在不同温压环境中对大统一力之不同侧面的表现。

应当说,一个物理系统的整体性特点需要有一个整体性规律(大统一律),而且这个整体性规律可分解为同基本粒子和基本力对应的系列基本规律。前者是质朴性而后者演化出复杂性。

四、不可测的宇宙:复杂性

    复杂的宇宙来自质朴宇宙,主要是通过能量“O”态点爆破或宇宙爆炸后冷却膨胀而来。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发现宇宙的质朴性比发现宇宙的复杂性更高一筹,因为质朴性离我们更深更远。

(一)复杂的宇宙由质朴的宇宙演变而来

基本粒子和基本力构成复杂的宇宙整体,复杂宇宙中的这些事物表现为诸层次物体、虚物质及方向不变规律、人性物性、精神、矛盾、事件、法则、温压、对称与不对称等特征……。

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宇宙的演化过程从大统一到多元化,从单纯到矛盾化。其要点为:①复杂性主要由虚物质或方向不变同宇宙及其中物体按层次结构方式存在所导致,即表现为具体物体欲望无穷而生命活动能力有限的矛盾。简言之,欲望无穷同能力有限的矛盾造成了宇宙的复杂性。首先,欲望无穷与能力有限不匹配形成万千矛盾和演变出种种罪恶;其次,层次结构与能力有限使我们把握事物时觉得极其复杂;第三,层次结构使得物体间呈上层载体和下层载体之分,亦就是我们通常的公私关系概念,公与私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相当复杂;第四,某一层次结构中的物体感知其它诸层次结构中的事物时,在时间上和观察事物的空间上均有限。总之,宇宙中事物的极其复杂性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对宇宙奥秘的认识必经曲折、反复,对物质规律的认识不能奢望一次完成。②从古代哲学上说,是无中生有或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散繁衍效应所致。③从物理化学上说是,空无→能量“O”态点→宇宙大爆炸产生基本物质与携力粒子→冷却膨胀形成万物和多种力运动的无机进化过程所致。④从生命思维运动来说是,从无机物、物性 →有机物、人性→思维对消费运动的调整→社会、经济的总矛盾→531系统理论的有机进化过程所致。

(二)数学规律、基本常量与复杂的秩序

宇宙在原始汤或粒子时代是质朴的,而层次结构的出现标志着复杂宇宙的来到,其过程为自空无到能量“O”态点到基本粒子的质朴时代,再进入到物体按层次结构存在,直至出现人类社会的最复杂时代。冷却膨胀的宇宙均是极其复杂的,以致人类对自然的研究学习没有止境。但这种复杂中隐藏着规律、秩序和基本常量。正因为如此,通过寻找定数、规律等可从复杂宇宙的现在看到遥远之简朴的宇宙。抓住了规律、秩序、常量等基本的东西,就能基本破解宇宙的复杂性,还原出宇宙的质朴性。可见宇宙的复杂性由规律、秩序、常量等宇宙特征维系着,即规律、秩序、常量的综合交相作用表现出复杂的宇宙。

(三)力的复杂性

所有的力都来自局部对称性的要求,如对齐、规划、秩序。这些都是以力的方式维系的。宇宙中方圆、方向、规矩等种种秩序和形式是由规律、力量来维持的,如电磁场的规范对称是与光子没有质量的特性密切相关的,又如法治是由虚物质规律、社会强制力维持的。

起初的引力不规则被暴涨消灭了(暴胀大到一定规模时,则微小的不规则可以忽略),随后而来的宇宙膨胀又使起始时无结构的宇宙物质演化出复杂的组织和结构。

当宇宙从大爆炸冷却下来的时候,则当初单一无差别的大统一力“冻结”成现在的不同的几种形式,主要有大自然的三种基本力即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其次有万有引力和体积僵持(使宇宙得以避免在它自身的引力下突然崩塌)、离心力僵持(可对抗引力向内拉)、核力僵持(能保持恒星内部核燃料消耗缓慢)、旋转僵持(使星系和行星系稳定下来,不会收缩于它们自己的中心)等。而将大统一力分裂为电磁力和核力的机制就产生了极大的推斥性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