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减息迎来通胀翻身 股市套利再现热钱魅影
王杰律师
中国央行15日决定:从
正文:
在全球金融动荡加剧,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窘境,国内股市跌跌不休,楼市价格出现下行波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PPI高居不下,经济增长出现下滑的严峻形势面前,中国央行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中国式救市行为。
从5月份开始, CPI走势开始出现下降。CPI的持续下降为央行的此次放松货币政策行为提供了决策基础。 但对于央行这次有区别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王杰律师持有另类看法。
国内主流经济界认为,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降,再加上美元不断走强,投机原油期货的需求减少,原油价格不断降低,资源性产品价格将走稳走低,这对稳定PPI的走势比较有利。有人甚至认为,随着国际资源性产品价格回落,国内价格也将逐步回落,并预计9月份开始,PPI涨幅将掉头向下,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将有利于股市楼市,也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同时也有利于缓解企业生产成本。王杰律师认为,这种看法不仅过于武断,而且是一厢情愿。
2008年下半年以来,石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滑落,但这并不证明全球通胀就此直线走向下降。
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滑落,只能说明全球经济放缓下的价格泡沫破裂,说明市场过度投机需求出现降解,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定价趋势,资源品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一、世界资源品分布的不均衡导致资源品生产国家对资源品供给享有定价权,欧佩克,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资源供给国家控制了世界资源品供给的定价权。随着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泡沫的破裂,这些国家将重新对资源品进行定价,减产后的供给杠杆将对下跌的资源品价格起到支撑,资源品价格仍将高位运行。二、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危机将进一步加剧信贷危机,为了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会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从而以间接的方式支持并维持资源品价格泡沫;三、尽管2008 年夏季全球石油价格有所缓解,但应当看到,除市场因素外,季节性因素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2008年以来的地质灾害与气候灾害并没有结束,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气候因素还将对未来需求造成更为严厉的影响,在2008年秋季尤其是冬季,全球将迎来本世纪最为严峻的秋季雨涝灾害和冬季雪灾严寒,低温灾害所产生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缓解资源品价格下跌,甚至引致价格反转上涨。
在以上世界经济背景下,国内经济界认定PPI涨幅未来掉头向下将是奢谈。王杰律师认为,放松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将会推动管制价格体系下的CPI指数反弹。在国际流动性仍然过剩,资源品价格高居不下的经济环境下,居高不下的PPI涨幅即使在2008年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有所下降,但在11月份以后仍将转头向上,2008年四季度中后期及2009年一季度,国内CPI将呈现不降反升的态势:冬季采暖期的来临将成为拉动PPI上涨的动力,而CPI也将随着季节性变化出现反转:夏粮尽管丰收,但农用生产资料的涨价、农村收入增长滞后,和城市农民工需求减少将导致农民对农产品的惜售。
从以下经济数据来看,可以发现国际经济衰退下的国内经济问题,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从5月份开始,国内PPI和CPI走势开始出现背离,5月PPI同比上涨8.2%,CPI上涨7.7%,PPI首次反超CPI达0.5个百分点,6月反超1.7个百分点,7月反超3.7个百分点,到8月这个差距扩大至5.2个百分点,形成管制价格体系下的“剪刀差”。一般地,PPI和CPI趋势背离,折射出产能过剩态势。早在2005年,国内就出现过PPI和CPI“剪刀差”,但后来随着国际需求增强,外需对内需的代偿掩盖了国内产能过剩。2008年,随着全球经济衰退,国际需求减弱,国内产能过剩态势再次凸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奥运前夕,为了缓解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超,国家适度提高了出口退税并放松了信贷规模,但这些措施只能是短期治标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需萎缩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外需的扩张由世界经济决定,并非我国经济调整能够决定。
在内需不足,外需下降,产能过剩的通胀经济环境下,王杰律师认为,本次央行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并有限制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决策仍属于短期调整行为,本质上无助于解决国内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股市、楼市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不会因为发松货币政策而出现本质性的反转。相反地,放松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不仅为蛰伏在国内的国际热钱进行紧张的短期套利提供了机会,而且将加剧国内通胀,推动产能过剩危机进程。
放松货币政策,尽管是适度的,有区别的,但在全球热钱来看,中国放松货币政策的行为将是积极的套利信号。
在资本隐身流出的过程中,热钱将折身杀入中国资本市场。
在全球金融危机更新的时刻,中国股市将再次出现暴涨暴跌的杀跌效应。
(作者单位/甘肃太平洋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