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老牌节目《天气预报》将于“十一”改版,该栏目自1981年7月1日开播以来,一直是全国收视率最高、最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今年“十一”前后,《天气预报》将在节目包装、贴近性和功能性上进行较大幅度改版。新版包装设计跳出原有模式,引进国外优秀设计理念,使节目包装更精美。(9月16日人民网)
看来,央视对《天气预报》栏目可谓煞费苦心。先是在主持人的数量上添加了“新面孔”,如今又要在栏目包装设计上“引进国外优秀设计理念”。过去的“丑媳妇”,恐怕也要一朝变成“漂亮新娘”了。
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对于人们来说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必需。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的需要,农业、商业或更多领域,都需要人们提前掌握天气变化。自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天气的预报。即便是一个足不出户的老农民,因为担心田地里的庄稼,因为心中牵挂远在他乡的孩子,也会自觉的去关注天气情况。
可见,《天气预报》栏目不同于一般栏目。它不是一档娱乐节目,也不是一档谈话节目,它是一档服务于全民的服务性栏目。当然,这并不表示《天气预报》栏目在形式上应该一成不变,必须板着一副面孔示人。改变一下形式,正如人换一个发型,未尝不可。
但不管形式怎样变化,其目的都是要准确、及时的向人们传达天气信息。至于其他一切辅助手段,都必须在以准确的“预报天气”为前提之下。即便引进了国外优秀设计理念,将节目包装到精美绝伦,如不能准确及时的向人们预报天气,《天气预报》就形同虚设和失去意义。况且,国外的东西并不一定适合于国内。舍本而逐末或一味的追求哗众取宠,则会使得《天气预报》不像是在预报天天气,而是一档有些不伦不类的解说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