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与天份是选人用人的二个标准
用人讲修养。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应当说其科学合理性是主要的,虽有不少弊端,但最起码能树立人生奋斗目标,使管理者对人类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从而具备基本的世界观和知识面。通常有修养的人清高傲慢而有主见,不易落入庸俗的派别;知识面广、思考全面、决策灵活;人生观较高尚、重视精神回报、对金钱有较清楚的认识,不易落入拜金主义而贪赃枉法;含养高、度量大、有民主基础,经思想斗争后能接受他人正确的主张;学术型人才不屑也没有时间去拉关系跑官。那为什么帝王钦点的科举官宦有这样那样的贪官呢?对此应辩证分析。一是科举考试具体办法有待完善,试题取向将考生引向读书破万卷的教条,偏向文才而管理知识不够;二是帝王赋予权力的官场不可能作风正派,清廉官、事业官难以立足,官场绝非纯一色的学术型人才;三是封建科举的优势是相对于非科举如任命制来说的,在科举资格上还应有竞聘、法治、监管等不断约束的具体内容。
用人讲天份。根据不相容原理,在世界上没有二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因而人才各种各样,同样消费体系内容丰富多彩,消费需求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结构有不同奇才结构与之匹配。虽然人的总体能量相差无几,但具体到某个方面某种特长却有天壤之别。如同样50KG的重量,当挥发在空气中,我们就只能感觉到大气压力;当作用在一根针眼大的面积上时,则压强趋于极大。我们强调发现人才结构就是要描绘具各种特长爱好的怪才奇才在质与量上的布局状况。在自然、工程科学技术方面早已引进市场竞争,但因人治的影响,在社科方面用人难以做到讲天份。这样一来,如管理界不科学配置人才,则自科、工程也难以科学配置人才。于是社会经济矛盾和二个经济根本点就象幽灵般缠绕着人类,使生存与发展二大顽症久久不能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