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构成元素概述
对宇宙构成的描述方法多得很,《虚&531》就有能量、广义物质、波粒场、五构素四种。尤其是五构素描述法,开辟了世界观数量化、技术化的基础:坐标参照系。下面就五构素说用虚物质观来描述宇宙构成。
一、用广义物质表示宇宙构成的虚实性波粒性
自能量“O”态点爆炸转化为五构素后,我们的宇宙构成就从质朴变得极其复杂。但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某一状态的宇宙只有一个,而且仅有唯一的一种形式。然我们在对宇宙状态的描述上有多种多样的表示方法,如五行说,原素说,五构素说……。相应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的研究范畴也有不同的分工和针对性。它们对于宇宙的考察都是通过分别对时间、空间、方向、力热运动抑或对广义物质及能量进行观察、研究来预言和验证的,如广义物质表示法对应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所涉及范畴关系见图6-2所示。由图可知,量子力学主要涉及物体的波、粒二象性,
虚物质
图6-2广义物质与相对论量子论的关系
而物体由虚、实物质构成,其中波是虚物质控制物体运动的软件反应,粒是实物质支持物体运动的硬件反应。相对论则主要涉及物体的本性(指人性或物性)或大尺度上的方向不变性和物体在能量转换、呼吸运动过程中的力表现,如引力。相对来说,低层次载体(载体是指物体的实体部分)之本性尤其在量子水平上是不可测的,而高级载体之本性尤其是宇宙高度是明确不变的。因而广义相对论描述引力和宇宙大尺度结构(从几英哩直到1亿亿亿英哩),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的现象(如万亿分之一英寸)。
二、用粒子与特征描述宇宙形成
宇宙由五构素组成或由虚实物质之波粒构成的二种表示法都是成立的。
粒子等的正、负性由对称支持,如自然界中除纯中性的粒子(光子、力等)外,每种类型的粒子都有对应的负粒子,它们的质量和自旋完全相同,电荷相反。粒子碰撞产生新物质,其阀值温度≥mc2/玻尔兹曼常数(其中m为质量c为光速,玻尔兹曼常数为0.00008617电子伏/0K)。因为质量大的物体通常情况下的物质加能量之和的能量当量值大,所以质量大即能量高的物体衰变为小物体的阀值温度高、衰变时间稍长。也就是说生命力强的物体寿命长。根据虚物质决定的消费体系之永久、充分、无限三大本性,在宏观世界中粒子有向物体聚集转化的趋势,而小物体按照中和反应和层次结构原理有集成大物体的趋势。因为具体的物体处于一定层次结构中,渴望天长地久,要求尽可能扩张自己的势力,并无拘无束地如意生活。这就要发展壮大自己再发展壮大自己……。
在温度非常高的宇宙早期,熔解成超汽化的物质肯定是以非常小的正、负粒子存在的;而在宇宙膨胀和冷却过程中,大多数正负粒子对湮灭转换成能量,只有极少数因宇宙不对称而留下的粒子气体云冷却结成块状体(如恒星、行星……)。这些现象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难见到的,如煲汤温度过高则块状肉、料会融进汤里,如一直加水加热熬下去必蒸发得一干二净;又如化学反应中,物质固化沉淀、液化流动、气化挥发;而核反应产生新粒子或释放能量等。这些都是与温度和对称性相关的反应。
根据对称破缺,“O”态辐射或裂变时,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正粒子与产生的负粒子速度不同,在等量的正负粒子碰撞湮灭后剩余的物质就构成现在的世界。整个世界就是由对称与不对称,方向、时间、速度、空间等的变化与不变,事物运动可预测与不可预测……构成的。
三、能量、广义物质、五构素特性概述
实际上五构素均来自空无(参见五构素物体演绎图0)来自能量,因而它们的特征均与能量相关。如能量大则频率高,使得相对的运动时空或不变或变小而运动速度则加快。因为方向与虚物质联系最密切,而虚物质及事件均来自能量,因而方向也来自能量。关于宇宙五构素的描述,目前最经典的是牛顿力学,较先进的是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因为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均是关于物质、时空、运动的科学。
(一) 虚物质的“意志”特征
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本质上好似私欲与实现欲望的“意志”。这种“意志”类似于人的意志,但又不同于人的意志,因为它是在意识之外决定意识行为的“意志”。其实无穷欲望与意志、精神……的潜在物质支持就是虚物质,有关解释见本部第七章。
(二)能量与时空的关系
能量与时空具一致性,即对运动着的物体自身来说,因能量高却感觉不到自身速度有多大提高,而认定给定的空间与时间同步变化;对于旁观者来说,运动中的物体速度变化时,时间与空间不一致变化。从V=S/t(式中V为运动速度,S为空间参数如距离,t为时间)可知,因高速度运动体以自身为参照系,感觉不到速度V提高,则给定的空间S将感觉到变小了,同时时间t也变短了。如走100米路程对正常人来说不会有什么特殊感觉,而对蜗牛来说就会有长征的感觉。对旁观者来说,速度变化△V与经过的距离△S成正比却与所花时间△t成反比,即能力高者效率高所花时间少,反之能力低效率低所花时间多。
能量越大则频率越高。如高速运动物体比慢速运动的同重量同结构运动物体肯定能量大,因而对于其旁观者来说高速运动者每完成一项活动的效率高、所花时间少或表现为时钟慢(时间消耗得慢);能量越大的物体完成自身预期的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之生命周期则有更长的路要走,所需时间更长(即长寿)。反之能量小效率低者,每完成一项活动所需时间多,或时钟快(时间消耗得快);对于旁观者来说,该物体走完一个生命周期所花时间更短(即短命)。
根据狭隘相对论,某一物体以某一较高工作速度在实现其一定量的消费体系时,在其自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运动中的物体对自己速度变化感觉不明显)看来,工作程序虽然不变但工作量、工作时间相应地感觉到变少变短(缩短了的时间补偿了缩小了的工作量);而对于旁物来说,其运动速度越快则所花时间越少或一定时间内所做工作越多,当以近光速的能量作功时,则在相同时间内工作量或效率无穷大,即看不见程序和过程,似乎工作还未开始做就完成了。所以前几年常听说某某劳模一年完成几年的工作量,只要这个劳模不是超负荷运作,即在感觉不到压抑或辛苦的条件下,劳模自己回忆起来所走历程、时间、工作方法同标准规定相比基本未变。要不是有记录或提醒,劳模是不会知道他确实走了几年历程的。而对于考核者来说,劳模确实技能高而超标准效率工作,使3年的工作量在一年中就完成了。
一个人在地球上观察地球,则地球似乎没有作任何运动;在月球上观察,则地球不仅自转而且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速度公转。这说明能量同时空的关系取决于参照系,以运动者自身为参照系和以旁物为参照系可得出二个不同的时空、能量关系。
(三)时间与空间的等同性与一体性
根据时空一体化,我们可以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方式进行类比,以说明时间的过去、现在、将来是相对于观察者所处的时空点来说的。如从中国到罗马,设途径俄罗斯,则观察者出发时的中国是现在,俄罗斯与罗马是未来;当观察者走到俄罗斯时,则中国为过去俄罗斯为现在而罗马为将来;当观察者到达罗马时,则中国、俄罗斯均为过去而罗马为现在,新的旅程为将来,或许是时间终止。对此,肯定有人会说:去了罗马可以返回中国但时间则不然,怎能说时间与空间具等同性呢?的确,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宏观世界中,在力所能及的有限空间上可以来回往返,而我们生活在低速运动状态下,时间一点滴也不能往返,这正显示出时间的箭头方向性。但在宇观世界里情况就大不同了,显然空间上就不是我们作低速运动的人类可以往返的,我们现在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恐怕走远点是回不来的,而且微观世界也不是我们随便可以进入的。对于超速运动的物体来说,则不仅空间上可以往返,而且时间上同样可以往返。相对论不是说只要我们以超光速运动,就可以追赶过去或是提前进入未来吗?所以,只要能量够大、速度够快,我们不仅可以在地球上往返来回,在宇宙中也可以。同样,我们在时间上就不会限于永远的“现在”,可以在“过去”与“将来”中驰骋。
受引力作用,时间会弯曲而时钟走慢,引力越大则时间弯曲得越厉害,如在黑洞处,时间几乎停止不走。可见时间是变化和能动的,时间与空间一起表达了引力场的运作。另一方面,能量的释放强度与生命运动频率成正比而与时间成反比。
(四)时空的物质特性
时间和空间不能孤立对待,空间与时间是结合在一起的时空客体,即同样具物质特性。爱因斯坦认为时空由于其中分布的能量和质量状况而弯曲,而引力则是时空不平坦这一事实的后果。物体如星球运动轨迹就是它沿着弯曲空间中最接近直线路线运动的集成,表现为引力作用的后果。
1915年前,时、空被认为是独立而自然地向前无限延伸,事件在其中变化、物体在其中运动、力相互吸引与排斥。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变成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会引起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变化;反之,时、空结构变化影响着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方式。如犯人坐监则会感到空间变小的约束、时间变长的难熬,活动受到限制;而给气球施压加气,则空间膨胀,不同点的状态变化时间不一样。
(五)虚物质特性与功能
虚物质特性就是方向不变决定的欲望无穷效应,虚物质功能就是人性支配下的人类意志要求永远维护自身利益进而永远向前发展。但现实的欲望受能力所限而收敛得只有超前性,因不同物体的虚物质效应对立,事物发展方向变得难以预料。
根据相对论,现代人不一定比古人活得快乐,任何时代的人都有酸甜苦辣的感觉。因为我们能力有限,只能知道古人生活水平,只能看到周围人的生活状况,比较之下人们就会得出结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而总是悲喜交加,苦乐相融。但人的欲望无穷表现在不满足现实上,不限于欲望超前(欲望是无穷的,但受能力所限欲望只有超前效应)上,从而不断提高生存、发展水平。然总体上仍是不会有比古人更好的感觉,因为实现程度离欲望或新的目标总是相距遥远。另外欲望的满足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侧面,这就是达官富人未必比百姓快乐的原因。
物性上升到人性表明机器人可以追上人类,但这需要的自然时间相当漫长。人工克隆人类正在酝酿中,人工繁殖人类的新时代很快就要来到,但维护人类既有利益的社会管理将会按照人类虚物质运动方向加以限制、规范包括克隆人在内的一切有害于人类的行为。不过,根据测不准原理,我们仍不能排除意外。
(六)物能在运动中相互转化
能量与物质相互转化可从方程E=mc2得到理解,也可从运动速度的变化上得到理解。粒子可以接近光速运动,如果高速运动的二个粒子碰撞会产生四个粒子,而同时原先粒子运动速度会降低。可见,无形的运动可转化成有形的物质,这显然是对无中生有运动定律的支持。如果怀疑物能转化,则请解释物从何来?
(七)虚物质运动观
我们现在的物体运动观念来自伽利略与牛顿,即当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时,它一直受到与其质量相关的地球引力。这个力效应是物体被恒定地加速。这表明力的真正效应是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而物体自然状态是恒速的直线运动。亚里士多德与牛顿观念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为地球和所有物体不受外力都是静止的,而后者认为物体运动与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虚物质论认为,虚物质是运动第一动力,能量则是第二动力,矛盾是虚物质在运动中的表现;而物体自然状态是在宇宙爆炸时遗留下来的惯性,不依靠外力而在虚物质控制下沿着测地线运动。测地线即最佳途径,不一定是最短路径。
(八)宇宙变化在于五构素是变化的
宇宙不是基本不变的,也不是早已存在并无限久远的。因为宇宙五构素都具变化与不变化二面性,如光速不变时空变。就大体来说不变,就具体来说还是变化的。所以,宇宙有着有限的过去并存在有限的将来。下面从科学史来说明这一点。
亚里土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绕着地球转动,并且他感到地球是宇宙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完美。但牛顿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并且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数学。此外,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而地球和其它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他还意识到恒星应相互吸引,看来它们不能保持基本不动。由于引力总是吸引的,不可能存在一个无限静态的宇宙模型。
1929年,埃德温·哈勃观察到宇宙正在膨胀,即我们的宇宙存在开端、初始和终结。在循环相生相克链(见本丛书本部第十四章图14-1)中以人类为参照系,宇宙时间在能量“O”点爆破时有一个开端,而在宇宙五构素形成之前的时间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一句话,规律、理论、特征、事件等信息属虚物质范畴,包括在五构素中。物体运动Mo=ƒ(P&T、m、Tr、T、S)意味着五构素是变化的,因而五构素物体组成的宇宙也是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