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江淮城市群”并全力将其打造成安徽的经济脊梁


构筑“江淮城市群”并全力将其打造成安徽的经济脊梁
          ——基于安徽主体功能区建设思路的安徽经济空间布局
刘志迎,唐义春
(合肥工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本文基于中部崛起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良好契机下,根据安徽省各地区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状况,将安徽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一群三区”,比较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状况,阐述了安徽产业集群现状,分析江淮城市群产业发展的优劣,并据此提出构建江淮城市群,并建议将其作为重点开发的主体功能区。
关键词:江淮城市群  区域划分  一群三区
1 引言
近年来,安徽经济增长形势喜人,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则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
第一,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发展高位运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消费和投资需求扩大,消费结构逐渐升级。自1996年以来,安徽经济已经连续11年较快增长,年增长率均在8%以上,尤其是在2002年至2007年五年间,经济增幅均超过12%,安徽经济发展持续高位运行,为安徽今年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下了年度之间上下衔接与协调的良好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安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着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我国正进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全国产业结构正以轻纺业为主向重化工业为主转换的过程,特别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形成了三大产业梯度地带,产业水平由东往西呈现出逐步由高到低这样一个区域梯度产业结构。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对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行业的需求大增,这将拉动一些能源行业的发展,安徽地区所拥有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将会进一步显现,资源深加工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而安徽省在机械、煤炭等行业具有的优势,又为安徽省区域产业扩张与升级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第三,中部崛起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良好契机。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中部工业化带来新的机遇。2004年3月,温家宝在十届人大第二次人大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2005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开展,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上支持,为推进中部工业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将原来东中西和东北的经济空间布局,逐步转化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四个层面空间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和公共财政均等化的主体思路,来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城市群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动力,在中部崛起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良好契机下,构建江淮城市群,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能够推动安徽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安徽经济快速崛起提供不竭动力。
第一,对安徽经济区域进行划分,能够为以后区域经济的研究的提供理论基础。区域划分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石,目前安徽区域划分方法很少,新的划分方法的提出,能够为区域经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第二,分析比较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不足之处,能够为制定中部区域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现状的比较研究,能够发现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区域内优势产业的选择提供分析的基础,从而让为制度区域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指导区域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实践。
2 主要区域划分及依据
安徽是我国南北过渡、东中接壤的重要省份,安徽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和资源要素禀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1)自然地理状况。安徽南北过渡、东中接壤,各地区地理状况差异明显。长江、淮河横贯本省南北,皖北是广阔的平原,江淮地区是丘陵、平原相间地区,皖南主要是中低山区,间有大小不等的平原、丘陵;西部是大别山区,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差异,成为独立的自然地理板块。
(2)资源禀赋状况。江淮地区城市密度高,是安徽的制造业集聚区、科教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皖北地区农业、能源资源丰富,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皖南地区有著名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和厚重的徽州文化,是很有特色、品质很高的旅游区;大别山地区山林丰茂,林茶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区域生态功能。
依据以上两点,将安徽省划分为“一群三区”,具体划分如下。
(1)江淮城市群:长江与淮河之间不包括大别山区的江淮地区,包括合肥市、巢湖市、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池州市区、六安市区及其所辖的霍山和舒城的大部分地区、安庆市区及其所辖的大部分地区等,基本涵盖了安徽的11个地级市,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面积约5857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915万。
(2)皖北区:本省淮河以北的全部辖区,包括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这四个地级市和凤台、怀远、五河、固镇、霍邱县、寿县六个县,面积约43781平方公里,人口约2978万。
(3)皖南区:本省沿江城市以南的全部辖区,包括宣城市、黄山市和池州市所辖的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面积约27987平方公里,人口约531万。
(4)大别山区:六安市和安庆市的大别山地区,包括六安市所辖的金寨以及霍山与舒城的小部分地区、安庆市所辖的岳西县以及桐城、潜山、太湖、宿松的四个县小部分地区,面积约8443平方公里,人口约186万。
3 “一群三区”经济总量及均量比较
3.1 “一群三区”经济总量比较
1 2006年安徽省“一群三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地区
GDP
(亿元)
人口
(万人)
土地面积
(km2
人均GDP
(元/人)
地均GDP
(万元/km2)
江淮城市群
4049
2915
58579
13889
691
皖北区
1633
2978
43781
5483
373
皖南区
531
514
27987
10328
190
大别山区
226
491
15203
5778
127
全省
6149
6593
139427
10055
441
全国
211808
131448
9600000
16084
211
注:1.“一群三区”以及全省的相关数据均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7汇总得到;
2.由于统计误差的存在,“一群三区”的合计值和全省总量值略有差距。
从就业人数上看,2006年安徽全省就业人数为374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占20%。江淮城市群就业总人数为1721,其中城镇就业人数占23%,江淮城市群就业人数占到全省就业人数的46%。皖北区就业总人数达到1548万人,占到全省总数的41%,就业人数仅次于江淮城市群,但城镇就业人数比例低,仅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5%,2006年,皖南区和大别山区就业人数分别为335万人和158万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9%和4%,两区城镇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19%和17%。
2 2006年“一群三区”就业人数以及城乡分布情况 单位:万人
地区
就业人数
城镇
乡村
江淮城市群
1721
399
1322
皖北区
1548
232
1316
皖南区
335
63
272
大别山区
158
26
132
全省
3741
756
2985
注:1.“一群三区”相关数据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7》中各地级市数据估算得到;
2.由于统计误差的存在,“一群三区”的合计值和全省总量值略有差距。
3.2 “一群三区”经济均量比较
2006年安徽人均GDP达到10055元[③],“一群三区”中江淮城市群最高,达到1388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8%,其次是皖南区域,略低于省平均水平,达到10328元,皖北区和大别山区人均GDP很低,皖北区和大别山区2006年人均GDP分别为5483元和5778元,约占省人均GDP的一半。尽管省人均GDP已经突破了万元关口,但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2006年安徽省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62.5%,江淮城市群也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从各个地级市来看,只有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四个地级市[④]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从地均GDP开看,我们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2006年安徽地均GDP为441万元/平方公里,“一群三区”中同样以江淮城市群最高,达到691万元/平方公里,其次是皖北区,为373万元/平方公里,略低于省平均水平,皖南区和大别山区地均GDP分别为190万元/平方公里和127万元/平方公里,不足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地均GDP受到地区地理环境影响较大,皖南和大别山区的高山较多,因而地均GDP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皖南和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地均GDP,江淮城市群都明显高于省平均水平,高于其他“三区”,江淮城市群在省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皖南区,接近省平均水平,皖北区和大别山区最低,和江淮城市群差距很大。
4 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和集群化特征
4.1 “一群三区”产业结构比较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来看,2006年,安徽省一次产业从业人数达到76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46.5%,同样地,如果我们将农业从业人数降至20%作为产业结构合理的标准,那么,安徽远远超出这一临界值,要实现农业从业人数降到20%这一目标,安徽省必须转移农业劳动力993万人,占目前一次产业就业总人数的57%,这意味这安徽省超过半数的农业劳动力必须转向城市。分区域来看,安徽省一次产业从业人数普遍偏高,皖北、皖南以及大别山区一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超过50%,江淮城市群一次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略低一些,为44%。
表3  2006年“一群三区” 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构成
地区
增加值(亿元)
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江淮城市群
507
1966
1575
13%
49%
39%
皖北区
457
568
614
28%
35%
37%
皖南区
97
206
229
18%
39%
43%
大别山区
24
41
42
23%
38%
39%
全省
1029
2648
2472
17%
43%
40%
注:1. “一群三区”相关数据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6》中各地级市数据估算得到;
    2.由于统计误差的存在,“一群三区”的合计值和全省总量值略有差距。
表4  2006年“一群三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及其构成
地区
从业人员数(万人)
从业人员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江淮城市群
763
433
526
1721
44%
25%
31%
皖北区
851
308
390
1548
55%
20%
25%
皖南区
185
66
84
335
55%
20%
25%
大别山区
89
31
39
158
56%
20%
24%
全省
1741
836
1164
3741
46.5%
22.3%
31.1%
注:1. “一群三区”相关数据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6》中各地级市数据估算得到;
    2.由于统计误差的存在,“一群三区”的合计值和全省总量值略有差距。
4.2 安徽产业集群地域分布
从各地级市来看,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和安庆五个市工业企业产值居前,马鞍山和铜陵两个地级市虽然工业企业数量较少,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数量更少,但从巨大的产值上可以看出,这些少量的工业企业在规模上要远超过其他地区,是整个地级市的支柱。
可见,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从企业规模上出发,都能判断出江淮城市群是安徽主要工业企业的集中地,是安徽省主要的工业基地。安徽省工业企业分布的具体情况可参见表5。
表5  安徽“一群三区”工业企业分布状况
地区
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
大中型企业数量(个)
工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企业数(个)
江淮城市群
3293
469
4429
4343
皖北
678
155
974
1167
皖南
135
50
437
881
大别山
50
14
80
140
全省
4152
688
5916
6526
注:1. “一群三区”相关数据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6》中各地级市数据估算得到。
2.由于统计误差的存在,“一群三区”的合计值和全省总量值略有差距。
4.3 安徽产业集群状况
从数量上看,2006年,我省共有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178个,集群内企业2万个,年营业收入1300亿元,利润收入达到90亿元。但与广东、浙江相比,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较低层次,没有形成典型的“块状经济”模式,总体而言,安徽省产业集群数量不少,但是产业技术含量低,垄断性强,经济效益总体不佳,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安徽省是农业、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重要基地,分行业来看,汽车、装备制造、化工等产业基础最好,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就汽车产业而言,安徽已进入全国汽车产业大省之列,2006年汽车产量48.95万辆,次于上海、北京、吉林、广东、湖北、重庆而居全国第七位,其中轿车产量27.57万辆,已超过重庆、湖北而居全国第五位,而且还有奇瑞自主创新品牌。安徽汽车整车行业的三大基地合肥、芜湖、马鞍山都在江淮城市群,汽车零部件也主要在江淮城市群逐步扩大本地化配套,江淮城市群的安庆、蚌埠、滁州、六安等市已成为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就装备制造业而言,江淮城市群的合肥、蚌埠、芜湖、安庆、滁州等市装备制造业起步早、基础好,特别是叉车、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在国内领先,大型液压机、大型潜水泵、成套电缆设备、玻璃制造设备、数控机床、电器设备、环保设备、船舶及船用柴油机、农业机械等特色产品具有明显优势,已是泛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未来的发展前景更是看好。就化工产业而言,安徽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淮南、蚌埠、合肥、铜陵、安庆、滁州等江淮城市群的城市都有一批生产能力强的大中型化工企业,生产包括硫磷化工、橡塑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及煤化——盐化一体化等产品。
5 江淮城市群存在的主要优势和不足之处
5.1 江淮城市群的主要优势
第一,优越的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安徽省处于亚热带向温带交替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安徽省除气候条件优越外,自然资源也很丰富。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2005年底,安徽全省煤炭储量达到145.5亿吨,硫铁矿26419.6万吨,此外,铜矿、矾矿的储量也很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江淮城市群各类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原料。
第二,教育资源丰富。安徽全省高等学校90所,江淮城市群有74所,占82.2%,其中合肥市37所,芜湖市11所,淮南市5所,蚌埠、马鞍山各4所,以上5市的高等学校占全省的三分之二;2006年全省高等学校在校学生69.5万人,江淮城市群58.5万人,占84.1%,其中合肥市27.3万人,芜湖市11.1万人,淮南市4.9万人,蚌埠市4.2万人,马鞍山市2.6万人,以上5市高校在校学生占全省的七成;全省高等学校专任教师36771人,江淮城市群达31566人,占85.8%,其中合肥市15552人,芜湖市4853人,淮南市2845人,蚌埠市2400人,马鞍山市1538人,以上5市占全省的69.8%。此外,江淮城市群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全省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如2006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18所,在校学生77.38万人,专任教师21673人,江淮城市群分别为171所、31.0万人和7996人,分别占全省的33.0%、40.1%和31.9%。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江淮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科研支撑和大量的人才支持。
第三,工业体系基本健全,制造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长足发展,基本建成了以汽车、煤炭、化工、装备制造、冶金、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06年,江淮城市群工业总产值达占4429亿元,占全省总量的75%,其中大中型企业469家,产值达到3293亿元,占全省大中型企业产值的79%,可见,江淮城市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第四,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临江近海、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安徽省处于中国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较为有利的位置,欧亚大陆桥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向西可以挺进中西部腹部开拓市场,向东则可以经长江从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港经数小时到达上海。津浦铁路和京九铁路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北上直达中国首都北京,南下直达上海、香港。乘汽车通过合肥至上海的高速公路,只需6小时即可抵达上海口岸。同时,合肥机场已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香港、西安等3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
安徽省周边省份人口稠密,安徽与江苏、山东、 河南、湖北、江西、浙江六省接壤,2006年,安徽及其周边六省人口总数为4.8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7%。稠密的人口能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五,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为江淮城市群带来的新机遇。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第四次转移的着陆点。江淮城市群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在汽车、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应当抓住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机遇,承接国内外各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江淮城市群制造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业质量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安徽经济迅速崛起的主要推动力。
5.2 江淮城市群的主要不足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城市化水平低下。2006年,江淮城市群一次产业从业人员数为763万,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44%,大约是二次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1.8倍,农业从业人员数量过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江淮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也较低。2006年,江淮城市群城镇人口数为817万人,仅占人口总数的28%,严重低于全国同期43.9%的平均水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制约着江淮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江淮城市群——同时是整个中部地区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挑战。
第三,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2005年,人均GDP居前的合肥和马芜铜地区,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929亿元,占江淮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6%,这些地区集中了全省主要的制造业企业,教育、金融等机构多数也集中在这些地区。尤其是省会合肥,2006年全年工业产值就达1110亿元,占全区产值的1/4,是池州全市工业产值的15倍,六安市的5倍多,区域内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6 主要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确立江淮城市群在安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安徽主体功能区域重点开发。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乃至学术界忽视了江淮城市群在全国生产力布局和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没有对这个地区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但是,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下,江淮城市群在统筹东、中部地区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不仅是安徽省的“黄金”板块,而且是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东、中部过渡地带的大城市群。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应该重新确立江淮城市群的这种宏观区域定位,积极培育和充分发挥江淮城市群具有大区域意义的主体功能作用。
第二,打破区域观念,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和合作。行政体制的地域分割使城市的发展各自为政,城市间缺乏合作精神,大型基建和产业布局重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严重浪费,从而降低了城市群的竞争力。江淮城市群的11个市都应打破“市属”观念,树立“区域”观念,形成“共识、共建、共享”的发展观念;不在江淮城市群范围的其他城市要充分认识到江淮城市群对皖北、皖南和大别山地区的综合性、长期性的带动作用,积极融入江淮城市群,形成“融入、合作、互动”的发展理念。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制度环境,为工业园区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加快交通、金融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铁路、高速公路及国、省道为骨干,地方公路为主体,空运、水运相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金融事业,适当降低金融机构门槛,积极扶持安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为安徽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加快并落实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入园项目奖励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落户安徽。安徽工业园区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规模普遍偏小,部分地区的工业园甚至是空有其名,并没有起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引导产业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加快并落实工业园区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实际建设工业园区,防止追求园区数量和盲目建设;其次,要落实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精简工业园区管理机构,为企业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入园企业给予投资、税收和财政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还必须注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江淮城市群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强化合肥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城市群中心城市在城市群的发展中主要发挥极化、扩散、创新等功能效应以及区域服务、调控、调节等功能效应。合肥市虽然不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却集中了省内主要的教育、科技、金融、信息等资源以及众多的工业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合肥中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全省及周边地区的商贸服务中心、教育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与扩散中心。
第五,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主导产业选择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合理和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只能有选择的培育一批带动性强、能够有效支撑制造业持续发展、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依托安徽“江淮”、 “奇瑞”等汽车品牌,进一步强化安徽汽车产业优势,整体提升安徽汽车产业竞争力;加大对安徽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的投资、税收和财政优惠,进一步壮大安徽制造工业,为安徽经济崛起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程必定,林斐,孔令刚,刘志迎,郑家余.关于构建江淮城市群并作为重点开发区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建议,研究报告,报安徽省委省政府.
[2]段志强,王雅林.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43-48
[3]胡亭亭.中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培育的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7期:135-139
[4]刘震华.中部地区城市圈(群)架构研究[J].价格月刊,2005年,第6期:15-16
[5]彭荣胜.中部经济崛起中城市群的选择与培育[J].商业时代,2006年,第21期:88-89
[6]任登峰,郑林.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热带地理,2005年,第4期:361-366
[7]盛宝柱.产业集群:实现安徽在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J].技术经济,2006年第4期:27-28
[8]汪治.亚洲国家工业园发展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6年,第20期:76-77
[9]尹继东,李益梅,郭海红,黄军根.中部地区工业化的潜力与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期:8-29
[10]赵玮,王韬,李德功.论中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4期:43-47
 


[①] 计算时,全省GDP总量取“一群三区”的合计值,其他地区GDP比重计算类似,下文中的人口、土地面积以及城镇就业人数比重等指标采取类似GDP比重的计算方法。
[②] 人口和土地面积的具体数据参见表1。
[③]人均GDP和地均GDP的具体数据参见表1
[④] 2006年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的人均GDP分别为22849元、21511元、34040元、34310元。
[⑤] 此处简单的将一次产业等同与农业。
[⑥]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将15%作为临界值。
[⑦] 相关数据根据《安徽统计年鉴2006》中各地级市数据汇总得到,其他地区相关数据参见表5
[⑧]根据各地级市企业数量估算,江淮城市群其他数据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