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企业自律看来指望不上。据有关报道,牛奶中掺水后加入所谓的蛋白精,也就是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他们知道这种行为尽管不道德却不大容易能死人,因此由于没有有效的禁绝办法,故而延续至今。由于市场对乳品的需求很大,各大乳品企业仅靠自己的乳牛养殖基地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就要依靠大批的奶农,在大型乳品制造企业与奶农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中间环节——原奶经销商,问题主要就是出在这些人中间。这些经销商是各大乳品企业争夺的重点对象,对他们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许多乳品企业当然的选择。可见在这些利益的纠合之中,寄希望于企业自律来解决食品生产的质量问题,恐怕是难以奏效的。尽管指望不上,但相应严肃法纪,在问题出现之后严加惩处,使企业的质量意识真正得以强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了问题,多年培育起来的企业信誉和品牌完全可能毁于一旦,“三鹿奶粉”这个国产名牌的遭遇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靠消费者的机敏这一点,也许无法适用于大众全体。对于一些比较理性、具有一定的消费常识及维权经验的人是有意义的。就日常食品而言,来自发达国家的著名品牌往往是值得信赖的,但往往价格较贵,国内名牌企业的高端产品质量往往保证程度会高些。另外还有一点属于消费常识方面的,对某一种产品不要总是盯住不放,应该经常更换一下类别和品种及品牌,这样即便某种产品有问题,你在一定时间内的摄入量也是比较有限的,从而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致命的危害。就以此次乳品质量事件的教训为例,几大品牌的产品批次出现问题的总是个别的,即便是有问题的批次,其有害物质的含量也要达到每天喝下二公斤,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因此在我们普通消费者无力辨别食品质量状况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大数法则来避免可能被某些问题产品带来的严重危害,这应该是无奈之下的有效解决方案。因为我们其实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利益的诱惑下,造假和监管之间的博弈是永远的,作为一般消费者要做到自我保护,只能是在努力减少被产品质量问题伤害方面动脑筋。这是最为现实的一种选择,也是每个消费者必须要做的一种选择。
通过政府对食品质量问题的高度重视来提高我们食品安全的可靠性,在现今的中国也许是最靠得住的。因为中国目前尽管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但毕竟市场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有限的,中国政府的强势在相当长的时期恐怕还会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换一个角度说,目前出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政府有关方面的重视不够、监管不利、责任缺失,都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比如我们曾长期对一些名牌企业实行质量免检,看起来似乎是对先进企业的信任,但事实上这却是个巨大的质量漏洞,先进企业未必就是信得过的企业,这次出现问题的企业,很多就是那些行业的排头兵啊。从这些年国内出现的如此众多的食品质量问题的状况看,我们的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我们总是口口声声讲要坚持“三个代表”,连百姓食品安全的问题都保证不了,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如何体现的啊?其实,此类问题的实质就是政府责任的缺失所致,这与我们对各级行政官员的行为导向有着极大的关联。
我们的各级官员一直是以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自身业绩的体现标志的,在自己的辖区内,企业只要把销售额搞了上去,就是给官员们的脸上贴了金,就会得到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各种荣誉称号的赐予。至于其产品的质量问题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不出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出了问题也当然地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行为方式,力求事态不被扩大。据报道,此次三鹿事件就早已被发现,但地方当局采取的却是当地处理、内部消化的办法,不至于产生全国的恶劣影响。最后还是由于其新西兰大股东将此问题公开曝光,才使真相大白于天下的。也就是说,如果三鹿集团没有引入外资股东,也许还会有多少无辜的婴幼儿的健康惨遭危害呢。但愿通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我们的政府和父母官们能真正警醒,给百姓们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
从一定角度上说,食品质量监管问题也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目前仅仅依靠企业自检和官方抽检恐怕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其中的局限性很大。因此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引入国际权威的质量监测机构,作为第三方履行社会质量监管的责任。这方面是要下大力量、采取根本性的改革措施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如果通过此次乳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和查处,真正促进了中国商品质量监测科学体系的形成,国人还真是因祸得福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