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CBerkeley的全部研修活动终于结束了。总结起来,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大收获。
第一阶段,UC Village时期(从2007年3月29日至7月底),客居在一个apartment的living room里,和一个清华来的博士生以及中科院来的访问博士生共居,虽然居住条件艰苦,但也不乏乐趣,周末可以搭便车出游,去超市购物,时常喝点啤酒什么的。有时和住在楼下的北大来的叶教授去爬山,远足。缺点是除非去学校,每天打交道的几乎都是大陆来的学生和学者,接触不到美国社会。
第二阶段,Albany时期(从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底),和家属租住在Brighton Ave 1227号。房东虽然是台湾人,但周围邻居都是墨西哥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人,典型的多元社区,比较纯正的湾区文化。往西一个block就是El Cerrito Plaza,购物非常方便;穿过Plaza就是Bart和bus stop,可以去湾区任何地方。到儿子就读的High School步行只需10分钟,离middle school的篮球场只有一个block。印象比较深刻的社区活动有Solano 街市,五一赛狗,中学生棒球赛和Halloween day。此外,圣诞节International office安排全家到一个退休的中学老师家过了一晚。缺点是房租太贵,不算水电和电话网络费每月1400刀,远远超过留学基金委给的1200的水平。
第三阶段,Emeryvill时期(2008年8月底至9月中旬)。家属走后,租约也到期了,为了节省费用,搬到了Oakland 和Berkeley之间的一个小城Emeryvill。Homeowner是一个菲裔美国人,在一个非盈利组织工作,任IT经理,其母亲是华裔,因此对中国人很有感情,可惜不会讲中文。同居一屋的还有一个纯正的美国小伙子,来自Detroit,在Pixar公司搞设计。Pixar是Apple创始人Jobs被董事会驱逐后创办的一家公司,很有名,主要从事动画设计,后来卖给了Disney。两个人都非常nice,我们时常在一起交流,偶尔教他们煮中式面条。临走时小伙子还开车去买了一包美式糕点送我和房主。这是第一次和外国人住在一起,了解了不少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口语水平也有长进,缺点是房租依然太贵,每月900刀(我的房间是主卧,带卫生间),时间太短,不到两个月。
第一大收获,修改完成专著一部,英文paper两篇。中文著作《企业理论公司治理和制度分析》,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于2007年8月出版,并被推荐参加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优秀著作奖评选;英文学术论文一篇投给10月底在美国弗吉尼亚举行的“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已入选;一篇投给公司治理国际评论杂志,正在审稿中。
第二大收获,听课30多门,1500多学时,并全面了解了UC Berkeley各个层次的教学和管理。包括商学院和经济系以及法律系的博士、硕士、本科生课程和大量的学术研讨班及讲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常不允许访问学者旁听的EMBA\MBA\MFE等专业学位课程也获得特许,自始至终坚持听了下来。主要的课程有:公司金融(包括博士硕士和本科各个层次)、微观经济学(包括博士硕士和本科各个层次)、宏观经济分析、金融经济学、国际商务、产业组织、博弈论、机制设计、市场营销、公司治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投资学、公司战略、公司法、组织行为、企业伦理等。
第三大收获是参加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对美国人和美国文化以及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除了校园集会和聚餐外,还参观了美国的工厂,农场,各种学校和商店,以及部分风景和名胜。到过的地方有:San Francisco,San Jose,Los Angeles,Las Vegas,New York,Washington,Philadelphia,Boston,等。比较遗憾的是,After filing for Chapter 11 bankruptcy protection on April 2, 2008, ATA Airlines, Inc. discontinued operations and cancelled all current and future flights on April 3, 2008,so,我们失去了参观Hawaii的机会。直到现在,机票费仍没有退回来。
第四大收获,认识了不少新朋友。除了国内来的学生和学者外,还有不少美籍台湾人,如Charls,Huang,Julis。以及大量的UCB和前来讲学的各大名校的学者,如我的sponsor O.E.Williamson,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的前院长Campbell,国际新制度学会的会长和选任会长等,并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留美生活总结
评论
15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