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以新作品: 清光万里
清光万里 ——傅以新水墨画选 (序)
作者:鲁 言
初看傅以新的画,似乎与他的人一样轻松,但你深入他的画境,就会不由自主地包容在深沉、浓厚的氛围中。
傅以新在同行中向来以修养广博见称,这种多年积累的修养充分反映在他的画作中,使他那极具文人画风采的作品更具深刻的内涵,深受文化人的喜爱。他的画基本上属于写实的范畴,但早已超出了对自然的如实描摹,而升华为典型的意境塑造。中国画讲了多少年意境,然而塑造一个可观可游的境并不难,而塑造一个可任思维驰骋的境却谈何容易,傅以新的画显然以进入了后一类更高的境域。
傅以新最早选择了光的表现这一课题,以纯水墨表现光是他对中国画传统形式的突破,也是最早形成社会影响的风格标志:
静夜光明如镜的的浅河中奔腾跳掷的骏马。
天光难及的绝壑幽谷中如箭般射出的白鸟。
从昏暗的山后突然跃出的光芒四溅的太阳。
朦胧的树梢后悬浮的清澈柔和的月光。
深沉如海的高原夜空隐约显现的雪山峰顶。
潺流如琴的平原小溪在月光下微微的波纹。
这就是傅以新的光的世界,是令他激情难遏和倾心追慕的纯净天地。我们在他的画作上看到的是那似曾亲见而又无从捕捉的瞬间变化和从平凡无奇的景色中揭示出美的奥迷。这是稍纵即逝的自然灵性与挥之不去的艺术家灵性的融合。这些画一强烈的黑白对比、大块的水墨泼洒、丰富的笔触变化、深郁的情绪渲染、微妙的细部刻画震荡着读者的心扉。只有对大自然充满爱恋的画家,才能感受到山水的灵魂、性格和情怀,才能创造出如此感人的山水画作来。登巅涉涧、荷日戴月、攀幽栖绝、蹈危履险,傅以新把自己融化于自然,又把自然融注于笔端。他力图对自己的每个构思找到明确的表达语汇,这样他就把自己引向一条艰难的创作之途,有时一个构思要化费几年的蕴酿才能得以实现,因而他笔下的光以不是自然光的再现,而是对光的强烈感受和瞬间印象的夸张再造。他的一首诗作描写了这种创作上的艰辛:
塞外寻春笔底迟,坠崖得句有谁知。
丹青一梦诚如海,功在铁鞋磨碎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一个成功地表现光的国画家,他塑造的黑白天地深深地印在每一个读过他的作品的人的脑际。
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创作实践的充实,进入不惑之年的傅以新,思想艺术更趋成熟,对自然、社会、人生、文化、宗教、历史更多了几分体验和思考,近年来,他更多地专注于文人画的研究,他本是个修养型的画家,性格中儒雅的一面很快地通过对文人画传统所做的全新调动表现出来,使他的画极富才情。他不娶文人画形简约的特点,而专取其内涵浑厚和传达画外余音的长处,把生活感受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借助诗、书、画一体的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
小经蜿蜒,伸向渡头和凌波中停泊的小舟,在绿色中忆起往昔的岁月,“柔情还似春塘水”。
牧樵归来的山民陶醉在苍山红树中,“山居日日无人扰,哪管寒侵满鬓霜”,正是画家自我的写照。
寒风吹斜东树,吹绽浓云,苍鹰追逐着微露的天光,“冬云已报春信息,”足以让人领略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绿荫环抱的茅屋紧锁,悠闲的鸡静静觅食,作者想象着九别友人的孤寂,《拟民谣》”相思百余日,相见苦无期,寄言相思鸟,传书西海西,“更加强思念之情。
轻舟划碎水上月影,涟漪惊散了梦中的水禽,题画《调笑令》“迷雾、迷雾,轻泛小舟何处。去年明月窥期,低语、低语,惊起一池鸥鹭。“作者沉醉在去年月夜的回忆中。
......
画家的情怀,正是凭籍了山川、草树、日月、雨雾流淌于画面,思绪无涯、意旨淡远、手法多变,情感含蓄,格调清柔,并带着浑厚与苍茫,把我们引入田园诗般的意境之中留连往返,让我们深深地领受到作者对人生挚诚的爱恋和对理想的追求,并从中生出无穷的遐想。
艺术永远推崇个性,观着也绝不附庸雷同,相信傅以新永远循此信念,不断的为画坛奉献出新的作品。
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傅以新水墨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