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忧伤记忆的生活值得追求吗?
据9月22日《法制晚报》报道,美国媒体披露美国著名潮流预测师、未来学家理查德·沃森的新书《未来档案:决定未来50年的5个潮流》日前出版,书中对人类未来做了一系列预测,比如:未来人们将不会再写信,不使用现金、不干家务活,人类将定居月球,到小行星上去开矿,“邮局”“谷歌”等概念都将消失,发达的技术和医疗可以让所有汽车自动驾驶,让医院里的机器人自动为病人做手术,等等。虽然听着似乎有些离谱,但也都是好事。但其中一条让我无法接受:到2025年,人类能用“思维抹布”擦去忧伤记忆。
不管这个沃森如何了得(据说他曾在去年9月份出版的书中曾经神奇地预测2008年全球将陷入经济不景气之中),也不管“思维抹布”之说会不会成为现实,它都使得我感到不寒而栗。无论别人会如何选择,我会断然拒绝使用(哪怕免费)这样的“抹布”来抹去我的一切所谓“忧伤记忆”(实际上是泛指一切让人觉得不快的心理经验,包括痛苦,忧愁,伤感,惆怅等等)。
没有忧伤记忆,还会有文学艺术么?“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远古时期的人就明白忧伤是文艺创作的动力(此外还有“发奋著书”“愤怒出诗人”等意思相似的说法)。如果没有忧伤记忆,文学史上还会留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伤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千古名句么?阮籍还会写出《咏怀》,屈原还能写出《离骚》,司马迁还能写出《史记》,曹雪芹还能写出《红楼梦》,普鲁斯特还能写出《追记似水年华》么?卡夫卡还能成为卡夫卡,梵高还能成为梵高么?…….这样的追问可以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可以说,没有忧伤记忆,不但不可能有文学艺术,而且整个人类文明的大厦也将塌下至少一半。“人生忧患识字始”,人有忧患是因为人有文化、会思考,反过来,人有文化、会思考就必然有忧患。不会思考只会吃喝拉撒的动物是快乐的,难道我们希望自己作一只快乐的猪吗?
当然,我不是苦难崇拜者,不希望大家故意去寻找“忧伤”(所谓“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我也坚决反对为了动物一般的快乐而故意抹去忧伤记忆。许多忧伤记忆是由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造成的,我们当然不应该崇拜不幸,而应该努力免于不幸,追求幸福,但是免于不幸的前提是正视曾经有过的不幸,消灭导致不幸的根源,而不是忘却不幸以及不幸给予我们带来的所谓“忧伤记忆。”还有一部分忧伤记忆或许是人与生俱来的,不见得是现实生活不幸的直接结果,比如,我们在看到永恒地挂在天边的明月,看到辽阔无边的星空的时候,会产生人生如梦的慨叹,于是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样的不朽诗句。然而,这种有些莫名的忧伤难道就那么可恶可恨,必欲抹去而后快么?这难道不是一种甜蜜的、使人的心理世界变得丰富、人的思想变得深刻的重要精神财富么?
如果真的有能够影响和改造我们的大脑和我们的记忆能力的高科技手段,我到觉得应该用它来增强我们记忆苦难、痛苦、不幸的能力,来治疗我们的健忘症。因为人类的苦难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其健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