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服还丹元世情,琴心三叠疲道初成


  人体长寿之迷

  长生不老梦,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活动而开始的。这一点可以从《山海经》等古书黄籍和散落于民间的大量传说中得到求证。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也曾派数千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取长生不老药;更有流传至今的求取长生不老之道的活化石,那就是道教闭门修炼,据说道教修炼之术能吸天地万物的精华于修炼者一身,如果到了“早服还丹元世情,琴心三叠疲道初成”的境界,也就化作神仙长生不老了。

  当然,秦始皇所派出的童男童女并未给他寻到长生不老药,相反这一班人马还一去不复返;而道教修炼成长生不老的仙者,虽传说甚多,但却今人不曾见得,也不知是真是假,然而,尽管如此,人类长生不老之梦却并未就此停止,而是一如既往,一代一代地做下去。

  人类虽无实例佐证存在长生不老者,但高寿者即并不难找。比如前苏联一位公民,叫希·莫斯利莫夫,高寿168岁;哥伦比亚妇女布拉博,高寿132岁;我国牧民张全,享年120岁;新疆医师吐地·阿西莫阿吉高寿119岁;这还不算,在我国广西有一个瑶族自治县,目前健在的100岁以上的老人有69位,其中瑶族34人,约占总数的一半;此外,还有90~99岁的长寿老人226人,80~89岁的长寿老人1724人。

  事实上,人的高寿与否,是与其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医疗条件等。如果生存环境动荡不安,人们终日饥审交迫、担惊受怕,随时存在生命威胁,医疗条件也极为恶劣,甚至标本谈不上医疗条件的话,“长寿”一词就无从谈起。以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论,1949年以前,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低于40岁,当年全国人口5.7亿,年总发病1400万人,死亡率约为3%,其中半数以上死于可防治疾病;而到了1997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就提高到了70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当年全国人口为12.1亿,死亡率仅为0.657%。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足,医疗条件也大大地好于以前,人们平均寿命的提高理所当然。但是值得一问的是,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之后,人的平均寿命是否也成正比地增长呢?显然,这不是一个正比关系。有目共睹的是,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一些现代病也相应地产生出来:平日不注意精、粗饮食的搭配,营养失衡而生出一些怪病;过多地摄入脂肪、蛋白质,也增重了心、脑血管的负担;因为交通今非昔比,无论远近人们几乎都以车代步,从而使身体的某些功能逐渐减弱,甚至衰竭……

  那么,人类到底有无良策来克服这一毓或老或新的问题以延长自身生存的寿命呢?即使不能长生不老,但求长命百年也还算是差强人意。

  人若要长寿,生命环境固然很重要,然而自身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防病抗病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身体素质好与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长寿,则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行,研究表明,持之以恒的自我保健,能够保证身体素质的长期良好,那么,怎样的自我保健法才是科学而有效的呢?有关人士指出: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是延年益寿的基本保证。《素问·举痛论》云:“面病生于气也,怒则气止,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现代医学也表明,良好的心境,有利于保持大脑皮层的活力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延缓身体细胞的衰老过程。其次,生活要有一定规律,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不偏饮偏食,不纵情纵欲,无不良嗜好。另外,坚持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也是延缓衰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