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青
美国人崇尚消费,美国社会的购买力强,除经济实力因素外,与他们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具体来说,大体有以下一些原因:
1.健全的金融和信用体系。很多美国消费者有良好的银行信用记录,只要有固定收入,就可以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同时,几乎所有价值较高的商品,如电脑、汽车等,都可以分期付款。这就使美国人更多地借钱消费,从而放大了他们的消费能力。
2.大众化的品牌营销策略。美国有很多知名消费品品牌,它们普遍定位在中档水平,目标是让中产阶级消费者能够买得起,走的是大众化营销策略。如大多数的名牌衬衣,价位不过20—60美元,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一次买上几件是不必犹豫的。
3.花样翻新的产品设计和功能开发。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美国的产品设计者可谓挖空心思、不断创新,消费者所能想到的、甚至消费者想不到的他们都想到了。在产品开发领域,美国人的创造力被发挥到了极致。这里以两种与名片相关的产品为例:专用名片扫描仪,外形小巧,专门用于扫描、编辑处理名片,虽然要200美元一台,但销路非常好;名片打印纸,在较厚的A4打印纸上,按照名片大小打上撕纸空,你可以自己设计、打印,撕开后就变成l0多张名片,纸张的附加值就这样被大幅提升。
4.发达的商业、零售业网络——这一点至关重要。正因为有了成熟、多样的零售体系,才能培育出巨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连锁经营已成为美国现代商业的主流,在全美1000强企业中,商业连锁企业有近100家。它们的不断壮大,提高了商业运行的效率,给消费者更加实惠的商品、更加可靠的保障、更加优质的服务。具体来说,美国的商业形态大体有以下五个层次:
购物中心(shopping-mall)。美国各个大小城镇,都会有至少一个购物中心。美国的购物中心几乎都是一样的“长相”:十字型的建筑布局,地下一层、地上一层或两层,建筑周围有宽阔的停车场。建筑物内部,在十字的4个端点,会有4个连锁品牌的百货商店,主要是sears、J.c.Penney、Macys、Belk等几家,它们销售商品的定位会略有不同。在十字形通道两侧,则是各种的专业精品店、品牌专卖店,还会有一些餐饮、美容等服务设施。如果是喜欢逛街、购物的女士,这里一定是消磨时光的最佳选择。
综合超市(super-market)。以沃尔玛为代表,它们与普通百货商店相比,商品更加丰富,且以物美价廉为经营定位。这主要依赖于更大的销售量以及更加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除大型超市外,还有分布更广的中小便利超市,主要经营食品和非处方药品,为消费者就近购物提供了方便。
专业超市。在美国专业连锁超市几乎遍布各个消 费领域,如食品、服装、家居建材、家用电器、办公用品、 体育用品、汽车用品、宠物用品、家具、玩具、图书、园艺及经营廉价商品的“一元店”等。此种业态越来越流行,此类连锁商业企业的实力也在迅速壮大。他们依靠专业化优势,给予消费者更加可靠的服务。
厂家直销购物中心(outlet)。一般选址在各州交界,人口稀少但紧邻高速公路的地方,全部是专营名牌产品的厂家直销店(以服装类产品最多)。由于场地租金低、中间环节少,价格会比普通商店低很多,消费者愿意开车几个小时前来购物。购物中心本身也多为连锁经营,一些较大的连锁品牌拥有全美数百家此类中心。
其他独立街边小店。它们的经营领域五花八门,虽然在与大型连锁商业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但也不必担心它们的生存问题。一般来说,它们有着准确的经营定位和固定的消费群体,能够从自己的渠道拿到价格低廉的商品,再加上亲切的服务,从而成为连锁商业的重要补充,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说到美国社会的消费,就不能不提中国产品。“中国制造”商品在美国随处可见。近年来,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产品从品种到品质都在悄然改变。传统的纺织服装,由于受被动配额及生产成本提高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市场的主导,市场份额缩小;各类电器产品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已占中国对美出口的20%,且仍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家具、玩具、塑料制品、皮革制品、五金工具等产品仍然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总体来说,中国产品已基本摆脱了低档产品、劣质产品的形象,但遗憾的是,低价位竞争的实际情况还没有扭转。
当然,有很多美国人清醒地看到,低价的中国商品其实给美国人带来的实惠很多,尤其是对中低收入的美国人来说。2006年底,有报道称,由于中国广东地区生产成本提升,美国圣诞节市场玩具商品价格走高、供应紧张,直接影响到美国儿童的圣诞节礼物。
中国产品在美国的境遇是一个老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中国人在成功的降低生产成本之后,由于很少拥有自主品牌,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商业利润,只是成为境外品牌所有者、零售商的“血汗工厂”。当然,中国企业要发展自主品牌,客观限制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金融体制的制约。在当今零售商业占强势地位的市场中,采购商一般要求生产商先供货、后付款。对于资金实力雄厚的美国企业这不算问题,即使自有资金不足,也可以凭订单从银行贷到款。而中国的银行对生产企业贷款一般要求实物抵押,很少提供订单贷款。要发展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就必须和批发商、零售商打交道,且运输、仓储、销售周期长,企业自身无力垫付大量货款。资金也就成为中国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主要难题之一。
二是快速发展意愿与美国成熟市场间的矛盾。美国人品牌消费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的品牌比较慢。一些传统名牌甚至改变包装都很谨慎,生怕丢掉老的客户群。新的品牌要打开市场、为客户所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既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与一般中国企业要求在产值上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是不相符的,也只有替别人的品牌代工生产,才能实现更大产量、更高产值,当然,这是以牺牲利润为前提的。
三是文化差异导致产品设计的局限。上面提到,美国品牌很注重产品设计和功能开发,这方面本来就是中国生产企业的弱项,再加上中美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以及远离消费市场的原因,我们的产品开发人员很难设计出能够符合美国市场要求的民用产品。依靠美国来样生产,自然就成为企业迫不得已的选择。
四是售后服务与社会公信力滞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企业如果没有针对销售商和消费者的近距离售后服务,发展自主品牌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企业要进行品牌建设,就必须克服中美远隔万里的距离障碍,在销售市场前沿建立售后服务部门,逐步使自己的品牌在美国消费者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公信力。
总体来说,中国很多的有识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而中国企业,只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把触角延伸到市场前沿——开办境外公司从事销售、物流、服务等,上述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从而发展、壮大自主品牌,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