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普普通通一句话,可能包裹着某个隐形的“杀手”,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比如将宝宝探索的欲望扼杀殆尽,严重挫败宝宝的自尊心,让宝宝的不良行为不断升级等。你注意到那些寻常话语中的隐形“杀手”了吗?你知道该怎样回避那些隐形“杀手”吗?
情境一:3岁的佳佳在幼儿园学习自己吃饭后,在家里也自己动手吃早餐。前段时间,她吃早餐时,右手拿起一片面包,摊在左手的小手心里,然后拿起一瓶番茄酱往面包上倒。番茄酱黏糊糊的,挂在瓶口,不容易倒出来。佳佳使劲抖了一下瓶身,一大堆番茄酱掉落下来,落在面包上,在面包上略微停顿了一下,然后掉落在桌面上。佳佳的爸爸看到桌面上那堆番茄酱,急切地喊了一声:“佳佳,你把番茄酱倒得太多了,都倒到桌子上了!”听到爸爸的喊声,原本专心涂抹番茄酱的佳佳突然停下来哇哇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再吃饭的时候佳佳都不肯自己动手,不管妈妈怎么鼓励,她都坚持说:“我自己吃不好!妈妈帮我!”
分析情境一:隐含了责备情绪
佳佳爸爸所说的“番茄酱太多了”之类的话几乎随处可以听到,而且很多父母不以为然,认为只不过是客观地描述事实罢了,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诚然,这确实是一句描述事实的话语,但是这句话隐含了另外的意思,它无异于在对宝宝说:“你真笨,你连番茄酱都倒不好!”“你不会少倒点番茄酱吗?”“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番茄酱倒在桌子上了?”“你看看,你多浪费啊……”如果家长理解到这句话隐含了如此多的含义就会发现,这句看起来只是描述事实的话语,实际上不过是不同形式的责备而已。这种责备本身隐含了对宝宝能力和行为的否定,很容易带给宝宝挫败感,挫伤宝宝探索的积极性或者自主性,慢慢地吞噬宝宝的自信心,导致宝宝害怕尝试,放弃努力。
情境二:夏天里的一天,两岁半的楚楚跟着爸爸妈妈在户外玩耍,他背后不知何时爬上了一只小虫子。楚楚的爸爸看到后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楚楚,小虫子咬你屁股了哦!”听到爸爸说小虫子要咬他的屁股,楚楚吓的大哭起来。楚楚爸立刻把虫子捉住,放到地上:“你看看,我把小虫子抓住了。”尽管那只小虫子“咬屁股”未遂,它仍然带给楚楚空前的恐惧感。从那以后,每次看到小虫子,楚楚都躲的远远的,一边躲,一边恐慌地大喊:“小虫子咬屁股!”尽管每次带楚楚外出,妈妈都会鼓励他去观察各种各样的小昆虫,但是“小虫子咬屁股”的阴影始终盘旋在楚楚的脑海,在无形中控制着他的探索欲望,他也因此失去了许多近距离观察小昆虫的机会。
分析情境二:善意玩笑的恶果
楚楚的爸爸只不过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类似的玩笑,成人一听就明白,或者即便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事后也会明白,那只不过是玩笑而已。但是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他们可能很难理解父母这种表达方式,相反,他们会把玩笑当真,只看到这句话字面的含义,而感觉不到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这就是楚楚事后如此惧怕小虫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善意的玩笑可能导致两种情形。一种是类似楚楚爸爸这样的,在无形中压制了宝宝的探索行为,给他带来了心理阴影。另一种则是无意识中对宝宝的某些不值得鼓励的行为给予赏识,导致他的这些行为一再升级。比如,宝宝无意中伸手打了爸爸一下,如果爸爸开玩笑地来上一句:“小子你真行啊,还会打人呢?”爸爸的本意不见得是在鼓励宝宝这种行为,但是宝宝却无法意识到爸爸这句话背后否定的含义,反而会真的认为自己很“行”,继续以这样的行为来获得“赞赏”与“肯定”。
防止隐形“杀手”出场。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冒出一些话来,至于这些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不见得仔细去考虑。要摆脱隐形语言“杀手”带给孩子的伤害,家长首先需要把握一些有效地沟通技巧,通过这些技巧来柔化语言模式。
尽可能温和地陈述事实。当孩子在吃饭或是独立做一件事情而没有做好时,要温和地陈述事实,以免友善的语言被那些不良情绪所污染。比如看到孩子倒躲了番茄酱,把番茄酱弄的满桌子都是的时候,最好是忽略孩子这个行为所谓“不好”的一面,只强调好的一面:如“哦,宝宝会自己抹番茄酱了,真能干!下次一定会抹的更好,连桌子上都不会粘番茄酱了。”另外,家长们在一起开玩笑时,尽量避着孩子。有很多长辈亲属会开玩笑逗孩子,如“宝宝大了该找媳妇了”“相中哪家的媳妇了”等等。孩子们听不懂大人所谓的玩笑,可是孩子们会很好奇地去模仿。
避免带给宝宝不良感受。否定孩子的话,即便它就是事实,我们也要尽量少说。家长可以用“你长大了就会做得很好的”“我们一起做”或“你还小,你做不了”之类的话语。对于那些孩子暂时还做不了的事情,家长也可以分解成多个步骤,和孩子一起操作,让他做比较简单的部分,给孩子一种成就感。至于那些分解了孩子也控制不了的事情,家长可以和他一起做,让他象征性地参与,或者父母自己做了,让孩子享受最终的结果。当家长知道孩子的时候,可以做的巧妙一些。比如搭积木,如果孩子搭不好,没有关系,家长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融入其中,和孩子们平等地享受成功和倒塌。这样做,父母对孩子指导就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平等的,孩子们就不会有挫败感。同时孩子还能从父母的这种行为中观察到许多,逐渐学会自己去控制掌握平衡。
伤害孩子后要及时补救。尽管家长很注意,有时候还是不可避免地说出隐含了“杀手”的话来。一旦发现言语失控,家长应赶紧采取补救措施,绕个弯儿,将损失挽回。比如家长发现孩子有过分的肢体接触,不小心说了“你们的行为真恶心”时,可以顺势告诉孩子“好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可以手拉手,抱在一起容易摔倒,你也不希望你的好朋友摔倒,是吧?”再比如,孩子把番茄酱弄到桌子上了,被父亲说哭之后,父亲不妨补上一句:“哈哈,那么多番茄酱,一定很好吃吧!我也想吃呢!你能给我也倒一点番茄酱吗?来,我把面包凑近了,小心地接着,番茄酱就不会掉桌子上了。”责备不存在了,相反,孩子又获得了一次实习的机会,并且也知道怎样更好地做好这件事情了。